导语: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接下来的内容将从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风俗2024和春节的起源是什么开始,一起来看看吧。
2024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风俗
大年初一:早起放开门炮仗,大年初一是不能睡懒觉的,旧时这一天要早起燃爆竹,也就是放“开门炮仗”。大年初一放开门炮仗象征着送旧迎新和接福,寓意着新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拜年,很多地方有大年初一拜年的习俗,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后要向长辈拜年,说一些吉祥话,祝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而长辈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大年初一这天人们起床会穿上新衣服或者整洁的衣服,出门走亲访友,互相祝贺。
大年初二:年初二回“娘家”,恩平人都有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的习俗,俗称“姑爷节”,这天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要回娘家拜年,一般要备足烟酒、糖果等礼品,而且还要携带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这天要在娘家吃饭。
大年初三:年初三也称“赤狗日”,赤狗在传说中是一种凶神,遇到他的人不吉利,因此这一天不宜外出,忌拜年。据说这一天跟谁拜年就会和谁吵架,因此这一天不见客人。
大年初四:年初四“迎神接神”,正月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因此这一天要打开门和窗,并在桌上摆放全猪或者全鸡、水果、茶酒祭拜迎神,以保佑平安。
大年初五:年初五“迎财神”,正月初五是是财神的诞辰,是我国民间“迎财神”的日子,这天要早起打开大门和窗户,燃爆竹、点香,以表达对财神的欢迎。迎接财神时人们祈求新的一年里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大年初六:年初六“启市”,按照我国的习俗,正月初五迎财神,而正月初六是店铺开张的日子,大小商家会在这一天开门做生意,门板要要贴“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寓意着生意红红火火。到了正月初六,也就意味着春节禁忌可以结束了,一切恢复如常。
大年初七:年初七“人日”,传说中,女娲在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正月初七是女娲创世神话的“人日”,因此正月初七是人类的诞辰日。外出的游子过年前要回来和家人吃团圆饭,过了“人日”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的下午要吃“长面”,寓意着平安以及不忘家。此外,对于农民来说,人日一过也就意味着要准备春耕生产了。
春节的起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首节日的起源与发展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2024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风俗 ,春节的起源是什么 ”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