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和“大寒”是二十四节气最后两个节气,顾名思义也是天气最寒冷的时节。冬至已过,北风裹挟着阵阵寒意,慢慢地,把行走在路上人们衣服变臃肿了,走路也迟缓了,好像一切都成了电影中的慢镜头。
这时节,勤劳的中国人总会想出各种办法抵御寒冷。宁波人吃糯米八宝饭,北京人吃“消寒糕”,这些冬天里的暖身食品,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糯米八宝饭是我们宁波的传统名点,主要由糯米、豆沙、枣泥、果脯、莲心、米仁、桂圆、白糖和猪板油等原料制成。在小寒、大寒期间蒸上一碗八宝饭,吃下去甜甜的、暖暖的,很是享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首都北京有很多流传已久的民间的风俗。比如大寒期间,北京民间有吃“消寒糕”的传统。“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也是用糯米做成的。因为糯米有驱寒的效果,所以起名“消寒糕”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年糕与“年高”谐音,因此,吃了年糕又有“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鸡汤也是这个寒冷的日子里非常受人欢迎的美食,喝上一碗热腾腾的鸡汤,舒缓了疲劳一年的筋骨,犒慰了饥渴的肠胃。中华民族的饮食和文化中流淌着时节的血脉,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小寒和大寒的风俗还有很多,如剪窗花,买鞭炮、祭拜祖先等,这也是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各地各族人民都有别具一格的“小大寒”风俗,这让我们的节气日过得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浓浓的中国味令海外朋友向往不已。
我喜欢小寒和大寒,这日子既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又可以收获乐趣,学到知识,真是一举多得呀!
1、送花神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2、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3、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4、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1、早起搓鼻防感冒与鼻炎。大寒节气前后是鼻炎和感冒的高发阶段,这个时期天气寒冷不说,气温也是非常的干燥,甚至很多地区进入无雨无雪天天风的阶段,那么这样就很容易刺激到比鼻黏膜诱发鼻炎,并且会导致细菌肆虐极易感冒。每天早上用水龙头的水搓一搓自己的鼻子两侧,就有预防鼻炎与感冒的效果。
2、学会用热粥去寒气。大寒节气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里面最冷的那一个,虽然可能会感觉到气温可能并不是特别低,但这个阶段的寒气对人体侵袭是很厉害的,那么每天就要学会一日三餐用热粥祛寒,既能够暖脾胃还可以治疗一些风寒病,并入葱白和生姜熬粥就能起到治疗这些风寒小病的效果。
3、学会按摩暖肾阳。每天学会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摩双脚,还要学会按摩腰部,达到大寒节气暖肾阳的效果,方法很简单,两只手环绕腰部揉搓就行,能够达到大寒节气护肾养肾的效果,还可以起到促进气血的功效。
4、护住头部预防心脑血管急性病。大寒节气也是心脑血管急性病的高发期,比如说心梗脑梗这几类疾病就非常多见,而对于这些患病人群来说,这可能是致命的急性病,那么在大寒节气到来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头部保暖,谨防头部突然受寒引发头部血管收缩快速而导致破裂。外出时带好帽子和围巾,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尽可能减少外出。
5、注意食物搭配并注意食物健脾。大寒节气开始之后,好几个节日一个接一个,尤其是我们最重视的春节就在大寒节气之后,这个时候除了会更忙碌之外,饮食一定会出现搭配不合理的情况,那么就很容易引发脾胃不和等症状,所以大寒节气之后,除了要适当增加营养之外,还要注意荤素搭配,并且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比如南瓜小米粥,或者是一些水果比如柚子,保护好自己的脾胃,也是大寒节气养生的关键。
1、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
2、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
3、开门见雨饭前雨,关门见雨一夜雨。
4、麦润苗,桑润条。
5、晨落雨晚担柴,下午落雨打草鞋。
6、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
7、低产变高产,水是第一关。
8、粪是庄稼宝,离它长不好。
9、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
10、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
11、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
12、水日晴,春雨发得早。
13、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