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2、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3、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4、扫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从唐朝开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5、这种仪式,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培墓是极为重要的祭奠仪式。
1、《清明》
2、今天是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介子推的日子。不禁让我想起杜甫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大概到了8点左右,我与妈妈爷爷从家中出发了。在路上,我不断回想着以前的事,似乎我从来没有见到太太那慈祥和蔼的模样,脑海里也没有任何跟太太有关的事迹。她长什么样子?待我好吗……一连串的问题一下子涌到我的大脑。我问妈妈:“妈妈,我见过太太吗?待我好吗?”妈妈无奈的说:“实话说吧,我也没见过,应该很早就去世了吧。所以这……”
漫长的20分钟过去了,我们终于来到了上林湖,顿时天空中飘下了似花针的雨。停好车,拿好工具,准备上山。向远处望去,这人也太多了吧,把整条过道都挤满了,一点空隙也没有。随着人群,我们缓缓移动着。我发现一些老年人十分封建迷信,带着爆竹,香烛,纸钱等。万一发生什么不测,那可这么办呢?
我们再次随人群而上,拐过一个弯,再拐过一个弯,上了阶梯,我们找到了太太的坟,跟往常一样。这次我给经历了一个春秋风吹雨打的字上色。我写着这一个个的大字,想到如果太太还活着,那么该多好啊!这下我肯定与太太快乐的聊天……想到这我的欣慰的笑了。
妈妈与爷爷拿着镰刀,在坟旁边把杂草杂花清理掉。我拾起坟沿边的杜鹃花,静静地将花插在太太的碑后,望去,犹如太太头上的装饰品。这时妈妈爷爷也做好了清理工作,整个坟边看起来干净了许多。
之后我们小心翼翼地点了一柱清香,放上祭品,默默祈祷,给予我们的祝福。
我转过身子,放眼望向蓝色的湖,上面还有一个个的涟漪,湖面上行驶着一条条的游船,它带着人们的祝福,带着人们的祈求,带着人们的希望……驶向远方。
1、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2、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3、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4、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5、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祈求苍天,灵魂驰骋。但愿依旧,不忘拥有。
清明节,关爱生命,开心生活,祝大家节日快乐!
清明里总有一些花开,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儿,一睁开眼睛和关闭视野都要流泪;也许这雨正是我无尽的伤悲的一场宣泄,宣泄后,一切都好。
云朵装点着天空的精彩,问候装点着友谊的精彩,真情装点着岁月的精彩,清明装点着春天的精彩!盼结伴踏青去,发条短信问候你,折柳祈相逢!
摊开掌心对着天空,掌心里有阳光,那是我想你时莞尔的笑容;掌心里有雨滴,那是我思念你偶尔滴落的泪水。
清明节将至,祭祖人一直,门前画个圈,纸钱香火焚。
清明节到了,让幸福的花熏香你的生活,让快乐的雨滋润你的人生,让吉祥的风捋顺你的工作。
总有记忆无法抹去,总有相思藏在心底;总有事情无法重来,总有逝者值得缅怀。总有情谊绵延无期,总有祈祷发自心底。清明,愿身边人健康,祈福未来。
清明时节雨无数,不浇花儿不浇树,心底思念暗生雾。
世事万千看不足,尘归尘儿土归土,敞开怀抱迈大步。真情相牵人生路,朋友心中遥相诉,一声问候友情固。
1、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们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发现真相时流下了眼泪。
2、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文公,介子推却背靠柳树死在了山火中,留下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3、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当时的柳树死而复活,便赐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