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藏族的服饰特点: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2、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
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1、雪顿节,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是藏语译者,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的节日。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时,农牧民拿出酸奶敬献,形成雪顿节。
2、大佛瞻仰节,是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扎什伦布(藏语音译“吉祥须弥山”)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为历世班禅的驻锡地 。
3、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在州内藏区,有两类这种盛会,一是格鲁派的祈祷节;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祷节,这两个祈祷节相同,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
1、藏族婚礼仪式独具特色。婚日一早,鸡刚叫头遍,新郎家的舅舅及亲友数人至女方家迎亲,新娘由亲戚女伴陪送。男家村邻每家赠送一桶清水,从门前依次排成长龙,最末一只桶旁,男方主人放置若干茶包,供新娘下马踏用,以此祝福新人生活美满富足。
2、新娘下马后,由送亲人在每个桶上放一条哈达以示对村邻的感谢。新娘进门前,男方亲友用柏树枝蘸水扬酒,有时还撒麦子,据说可祛魔除邪。入室后,新郎家长向新娘捧敬一碗牛奶,祝他们爱情真挚纯洁。主婚人将一条哈达抛挂中柱,讨求吉祥。继而由主婚人念颂词向新人祝福,然后众人庆贺嬉闹,尽歌酣舞。新人床上铺一条洁白毡子,上用青稞、小麦画上吉祥图案。新娘在男家住一日或三日后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要数月后才到男家,开始夫妻生活。
3、过去,藏族通婚的原则是实行阶级内婚、血缘外婚。土司、头人等贵族,只能在同等级内互相通婚。如果贵族头人的子女与百姓恋爱,即被驱逐甚至处死。劳动者各阶层通婚,也受门当户对的影响,但在普通农牧民中不甚严格。同一祖宗的后代,绝对禁止通婚。
4、谁违反这一传统规定,将被装入牛皮袋扔到河里。他们认为人是由骨头和肉组成的,骨头是父亲给的,肉是母亲给的。骨头是不能改变的,所以父系亲属永远不能通婚。肉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母亲亲属传下七代以后,便可通婚。藏族的缔婚方式有两种: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
5、农奴主阶级讲究门当户对,儿女的婚姻,由家长包办。缔结婚姻,须经过请媒、择偶、选期、订婚、结婚、宴客等过程。并以其官爵、经济权势的大小决定其豪华的程度。在农奴阶层中,尤其在比较富裕的家庭里,其子女婚配亦由父母包办广大农牧民的婚姻,也受家长制的影响,但不很严格。
6、在农奴阶级中的堆穷、朗生阶层,虽也受父母之命、煤妁之言的约束,但有相当一部分为自由婚。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便能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