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太宗李世民(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2、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3、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他门客的建议下,先发制人,于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发动政变,兄弟喋血,一举消灭成、元吉的势力,成为王朝的唯一继承人。
4、是年八月初九,他强迫他父亲李渊让位,自己即位为帝,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自此开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统治。
5、李世民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外开疆拓土,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
6、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患得了痢疾,医治无效,于次年五月病死于终南山别墅“含风殿”。他死后被葬在今天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是为“昭陵”。他的谥号为“文皇帝”。
7、贞观之治: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8、安定边疆:灭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平定高昌置安西都护府;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以铜为镜,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是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1、翻译: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瑀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以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箭平定四方,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2、《唐太宗论弓矢》选自《资治通鉴·唐纪》,讲述从讨论弓箭的品质好坏得出治理国家的得与失的故事。故事由情至理,由理入情,发人深思!
1、在喜悦的人群中,李世民终于找到了月容,他对月容说:再过十六年,不但我的臣民会脸带笑容,国家也会富裕,强盛,月容说她相信。
2、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振兴自己的王朝,深刻接受隋朝灭亡的教训,顺应天下思治的民心,任用贤能,从善如流,爱惜民力,为开创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是,唐朝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
1、唐朝是由李渊建立的,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任君主。唐朝建立时间是618年。
2、开国之君李渊介绍:
虽然一提起唐朝,人们总会想到李世民,但其实李渊也是很有作为的。那时他出生在豪门世家,这让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李渊七岁时,父亲李昞去世,其袭封为唐国公。李渊长大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无论贵贱之人都得其欢心。也为他日后的帝王之路,打好了基础。
尽管李渊在历史上并不是很有名,但我们不能就此低估他的能力,否则他不会是唐朝的开国君主。
李渊在出兵镇压农民起义军时候,将许多人收编到了自己的军队中,不断地招降叛军,逐渐自己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壮大了起来,这一点为李世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很重要的。
李渊当了皇帝之后,一切都等待着重建。他一边组织军队力量一面琢磨如何治理好国家,为唐朝建立了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能稳帝位已经是很不错了。
史载:“帝(李渊)特善书,工而且疾,真草自如,不拘常体,而草迹韶媚可爱,走笔若飞。”将这样一位开国皇帝说的这般无能,实在有点太过于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