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文化 >风俗有哪些
风俗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5-05-24 02:48:20

(1)风俗有哪些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正月初一)

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3、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在广西一些地方有七夕储水的习俗,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所以,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2)福建结婚风俗有哪些

1、拦花轿

新郎到女方家去迎亲,福清叫做邀新人。回来的路上,人们可以用条椅等拦住去路,新郎、新娘不得生气。旧时新娘坐轿,有乐队伴奏,新郎要向拦轿的人分瓜子、糖果等。现在不坐轿了,乐队也改作录音机,拦路的人或要求新郎、新娘唱歌,或者要他们向拦路者分发香烟、糖果。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只有让拦路者满意,才让通过。一路上拦路的人越多,越说明新娘的才貌闻名远近,新郎也就越光彩。

2、避冲

新郎迎新娘到自己家门口,男家便放鞭炮迎新。此时由男方亲族中或邻层中福贵双全的年长妇女和喜娘扶新娘进门,里家的其他女眷暂时回避,等新娘进了大厅后才能见面。这种习俗叫避冲。

3、关新人房

在新娘未到男家的时候,新郎家挑一个聪明怜俐的男孩候在门口,待接亲的队伍一到,这男孩便上前将嫁妆中的新马桶接过来,这叫掼(提)马桶。这男孩还应先进新房,与预先在里头的男女孩子一起关紧房门要新郎讨香烟、糖里,方肯开门。这时,新郎、新娘拜过祖先和父母、翁姑,举行过婚礼后由喜娘为前导引进新房,于是便要拍房门,旧时拍房门还要由喜娘唱《拍房门歌》现在多由新郎与关房门的人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时间越长,新郎、新娘越有耐性,则意味着今后夫妻恩思爱爱的日子越长。最后新郎答应关房门的小孩要求,小孩才打开房门,让他们进屋,新娘的新马桶里有不少礼品,这是给掼马桶男孩的酬劳。

4、闹房

是晚,两家都备丰盛宴席用待宾客。宾客中,新郎的舅父最尊贵,招待须至敬尽礼,宴会中应坐首席。是夜,各地大都兴闹房。闹房多由诸亲朋好友参加。闹房内容是出一些让新郎、新娘难为情的题目,戏谑一对新人。

5、回门

旧时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就派人请新婿夫妇回娘家。福清各地均有此习俗,旧称归宁,也叫请回门,俗殃“请头行”50年代后期,不是嫁后第三天请回门,而是第二天那请回娘家。这天由女方派家人请新郎、新娘回娘家,女方家中设宴款待女婿。女儿。席前先进蛋面,让女婿用汤匙切开煮熟的鸡蛋才可开宴。家宴多在下午或晚上进行,陪伴的多是女方亲眷,席间由家长向女婿逐一介绍见面,并告诉称谓。按照旧例,请回门后,新郎回家,新娘要留住娘家一个月。现在则多改成第二天或当日即回

(3)正月十五的风俗有哪些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

起初,元宵节的时令小吃并不是元宵,南朝时,吃的是拌合肉和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则是一种蚕状的面食和烤饼,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是称为浮圆子或是汤圆等。

后来,由于这种食品专在元宵节吃食,因此,就把它称为元宵了。

其实汤圆和元宵的差异只是在于大小和是否包馅罢了!南方人用糯米制成大小和龙眼一般大小的圆子,称为汤圆。

而北方人吃的圆子较大,里面包馅的则称为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也象征了红红火火。

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上元祈福

上元祈福(拜天官大帝),元月十五是上元佳节,也是天官大帝的诞辰,民间说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庙都在凌晨举行盛大的仪式加以庆祝,祭品仪式就如同初九庆祝天公生一样,需念三界公经以祈福求好运。

3、元宵节“送花灯”

元宵节又称灯节,灯与丁谐音,因此迎花灯有求子添丁的意义,过年谣有: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灯棚的记载,可见迎花灯已成为元宵节的不可缺少的活动。

唐以后,花灯不但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也成为深入民间的活动;宋朝是花灯的全盛期,宋代花灯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蜡纸、菩提叶、羊皮、玳瑁等制作,华丽精巧可谓空前。

4、元宵节舞龙舞狮

龙是吉祥的神话动物,也是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元宵节时全国各地都有龙灯。

早期的龙灯长约七、八丈,在竹鼓上贴上纱,制成龙形的灯笼,在龙头与龙身里面,点上几十支蜡烛,然后绑在木棒上,有十几个壮汉抬着走,表演时,由龙头追逐龙珠而起舞,姿态优美,俗称“弄龙”。

5、元宵节猜灯谜

灯节除了花灯外,最盛行的活动就是猜灯谜。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

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

灯谜是我国独创的民间艺术,从春秋时代就有以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

南宋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春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

6、元宵节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7、元宵节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

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8、元宵节迎紫姑

迎紫姑,或称拜东施娘。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 龙舟蚕桑,并占众事。

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9、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10、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比如听香,钻灯脚(有相亲与求子两种说法),乞龟、乞花,照月光、照井水和晚睡,元宵订情等诸多有趣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