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让重耳喝了。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文公,介子推却背靠柳树死在了山火中,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2、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3、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1、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2、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3、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1、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2、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1、清明节切忌走亲访友和探望病患,清明是属于祭祀的节日。如果这天走亲访友或者探望病人,是对亲朋好友的不敬。清明小长假不易远行,路况堵。时运低的人和官杀重而身弱的人不宜拜山远游。
2、清明节的夜晚出门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很不好的。因为清明节不仅仅是正常的逝者的节日,也会有很多的孤魂野鬼,而且一般来说,就算是正常的逝者也都是带有阴气的,所以如果晚上出门,那就很容易撞邪,从而给日后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____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____孟浩然《清明即事》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____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____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____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____程颢《郊行即事》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____张继《闾门即事》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____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____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