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不耻下问。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2、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3、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4、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3、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2、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3、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3、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0、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11、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12、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1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1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18、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19、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20、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21、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22、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2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4、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5、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6、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7、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8、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9、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