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文化 >未成年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未成年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5-05-24 14:04:20

(1)未成年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1、刑法总则中在定罪、量刑、行刑三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缺乏特别保护的原则规定。

2、在定罪方面,刑法第17条规定了不满14周岁不能成为犯罪主体,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可以成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犯罪主体,年满16周岁可以成为任何罪的犯罪主体。

可见犯上述8种罪的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和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这两类未成年人定罪等同成年人,但在量刑上体现了一定的从宽政策(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第七十五条 【缓刑犯应遵守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这里就是公安机关 要求你回去接受调查的法律依据。

4、如果你不回去,有违法的情况:

第七十六条 【缓刑的考验及其积极后果】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第七十七条 【缓刑的撤销及其处理】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5、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6、很有可能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原判刑罚。

7、如果你缓刑考验期满,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被发现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2)未成年犯罪怎么处理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一般地说,不满14周岁的人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不具备责任能力。因此法律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概不追究刑事责任;但必要时可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严加管教。

2、相对负刑事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人相对负刑事刑事责任的年龄范围,即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只对刑法中规定的少数犯罪负刑事责任,而对绝大多数犯罪则不负刑事责任。这无疑是符合未成年人辨认和控制能力实际状况的科学的制度。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关于对条款规定的理解,我认为在这款中,刑法规定了处在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仅对8种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

3、我们在司法实践中还要注意:

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对于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

(3)如何正确引导未成年上网

1、家长要常常和孩子交流上网体会,可以与孩子交流下对网络上一些信息的看法,比如:网上有什么新闻啊、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啊等等,要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流,从而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同时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借以引导孩子。

2、孩子往往是因为无知所以盲从,要让孩子知道网上的观点内容不是都是对的,要他自己学会独立思考。

3、计算机网络知识更新换代的极快,孩子的接受能力一般比大人要强,他们知道的我们大人不一定知道,我们并不能因为我们的无知就去阻止干预孩子,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向孩子学习。其次要让孩子明白网络的最大作用就是通过它来获取有益的资源,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网络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并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4、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是会模仿大人的,如果家长自己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活动,孩子必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效仿。但是家长也不能抵制网络,为了孩子的学习而从不接触网络,网络是以后孩子立足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是孩子反感新技术,不愿意接触新事物也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5、孩子的自觉性较差,容易“网络成瘾”,如以粗暴方式完全制止他们上网,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正确的方法是通过交流尽量与孩子达成共识,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安排一定的时间上网,平时一天不超过1小时,节假日不超过2小时。要让孩子知道,网络只是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辅助工具,过度的上网不仅会影响学习,对身体发育也是有害,家长应有意识安排一些户外活动引导孩子离开电脑屏幕进行休息,即使是网上学习,也要对时间进行了严格的设置。

6、要做到时间适度、内容健康、防止着迷。孩子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会影响孩子身体发育;要给孩子布置、安排健康有益的网络学习内容,比如网络课程、网络电子图书馆等,不能将过多的时间用在网络游戏或者聊天上;小孩上网如果不加以控制极容易着迷,所以家长有时间要多陪陪孩子,有网瘾的孩子大多也是在现实中孤独,没有存在感的孩子,所以他们才会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成就感。

7、上网干什么要明确:在网上漫无目的的闲逛最容易吞食孩子的时间和意志。

8、要是在网上查资料,首先要让孩子想好查什么资料,在哪里查。

9、不健康网站不能碰:不能让孩子关着门一个人漫无目的上网,因为那样他们很可能偷偷浏览不健康网页或玩网游,未成年人上网需在大人监督下进行。

10、上网后要总结:比如在网上学了什么,什么不会,有哪些体会,既可以口头交流总结,又可以以书面形式总结,这样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4)未成年入住酒店条件

1、未成年人可以在正规酒店住宿,但需要携带身份证。如果没有办理或丢失身份证件,可与成年人一同前去。

2、根据《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第六条旅馆接待旅客住宿必须登记。登记时,应当查验旅客的身份证件,按规定的项目如实登记。接待境外旅客住宿,还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报送住宿登记表。

3、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而在其他国家,未成年人被定义的年龄范围并不完全不同。例如在日本,未成年人是指未满二十周岁的公民。

(5)未成年是指多少岁以下

1、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而在其他国家,未成年人被定义的年龄范围并不完全不同。例如在日本,未成年人是指未满20周岁的公民。

2、目前,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3、判断一个人是否为未成年人,有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一个重要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