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小径,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溪流,云,一共7处景物。
2、在这些景物中用拟人的手法主要描写小白菊不再胆怯;凤蝶儿自在闲游。
3、原文: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乡间生活的热爱.乡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美好!尤其是在雨后天晴,刚刚“洗刷一新”,更是生机勃勃,活力一片。
1、《孩子们最想知道什么》。孩子们自己提出的稀奇古怪问题,这套书是德国Velber出版社的主打科普图书系列,特点就是内容稀奇古怪却又精彩绝伦。这些问题极具创意,比如:鱼也要喝水吗?企鹅的脚会冷吗?人类是怎样发现火的?等等。
2、《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孩子们都爱问问题,但却绝少有机会得到专业、准确又令他们满意的回答。所以,这本书的编者就从10所英国小学数千名4~12岁的孩子提交的问题中,精选其中115个最奇妙有趣的问题,然后邀请世界各领域的人物予以解答。去年这个系列又除了第二本,书友会里有好几位书友们推荐。
3、《什么是什么-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这套是德国非常有名的科普书系列,涉及动物,天文,自然等主题,每一本书的作者都是该领域非常知名的专家。比如其中一本分册《夜空中的星座》的作者埃里希?于波拉克教授就是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德国汉堡天文馆馆长。
4、《DK儿童百科百问百答》。这本DK的百科书完全就是问答形式,图片都是实物,讲解上把知识趣味化、分割化,告诉孩子一个问题并不是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激发更多的思考,引发对更多知识探索的兴趣。教会他们慢慢懂得,也许怎样解决问题比积累事实更重要。
5、《哇!科学好简单 系列》。这是一套来自法国的科普书,每本书都提出一个问题,比如,植物是如何生长的?我们为什么要砍树?等等。内容非常贴近生活,涵盖航空运输与飞机构造、木材养护与利用、植物生长和收获、图书制作和发行、地下资源开发利用、大自然中的水循环、石油开采加工、海产品养殖销售、社会福利等等。
6、《小学生最想知道的100个为什么》。1987年纽约《新闻日报》开设了科普专栏“为什么”,有大量的孩子和家长来信,对各种跟科学有关的稀奇古怪的问题进行提问、回答和讨论。后来,这个专栏的热门作者凯西·沃拉德就采用这个创意,集结了最频繁被孩子问到的各种问题,然后请各领域专家为孩子最想知道的生活、自然和科学问题解惑,给出科学权威的答案。包括了孩子们常问到的,身边的秘密,自然的秘密和科学的秘密。
1、扫墓。清明节,扫墓祭祖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带上贡品、鲜花到亲人墓碑前,鞠躬或是倾诉,缅怀先辈,寄托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清明果。清明果,是用艾叶和糯米制作而成的一种米果,外表呈青色。清明节吃清明果,就如端午节吃粽子一样,是延续的一种习俗。
3、踏青。清明时节,也正是春暖花开,大地复苏的时候。各种花开草绿,到郊外田野骑车、赏花,欣赏美丽的春色。
4、插柳。清明节刚好是杨柳发芽的时期,孩童喜欢折下柳条互相打闹,或者编织成一个圈带在头上,也可以把柳条带回家插在门前。这就叫插柳。
5、放风筝。清明时节,微风习习。草地上放风筝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娱乐活动。看着风筝随风飘扬在蓝色的天空中,心情也格外明朗。
6、荡秋千。在古代清明节,就有荡秋千的习俗,尤其是唐宋时期十分盛行。荡秋千不仅可以使人心情舒畅,还能开阔视野,锻炼平衡力和胆量,深受大家喜爱。
1、岭南画派 :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2、长安画派:崔振宽、刘星
3、黄土画派:杨晓阳、戴希斌、郭北平、郭线庐、王晓、韩宝生、王子武、王有政、郭全忠、崔振宽、赵振川、罗平安、王胜利、马云、陈光建、赵步唐、刘保申、武永年、程征、刘永杰、张立柱、张小琴、张立宪、张振学、贺荣敏、姜怡翔、乔宜男、吴昊、蔡嘉励、刘丹、潘晓东、杨光利、李云集、杨季、姬国强、李秦隆、李玉田
1、同时期的强大帝国还有罗马帝国、安息帝国和贵霜帝国。
2、罗马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帝国。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共和国由此进入帝国时代。
3、安息帝国(公元前247年-224年)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帕提亚帝国,是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建于公元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公元226年被萨珊波斯代替。
4、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古国名。在其鼎盛时期:127年-23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承继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曾拥有人口五百万,士兵二十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