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4、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5、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1、康熙三十九年是公元1700年。
2、康熙是清朝第四位、清军入关后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清朝使用该年号从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共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1、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说到霸气的话,自然少不了陈汤的这一句。更霸气的是这并不是一句威胁,而是征伐完别人之后说的。全句其实更加的霸气,“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应该把这些头颅挂到外国使馆区,让他们明白强侵犯大汉的人,跑再远也要诛杀。
2、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颇有些类似,但更加的霸气。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网上经常有人说我们有奴性,但他肯定不知道中国是农民起义后,改朝换代最多的国家。如果说有什么支撑着站起来反抗暴政,那一定就是陈胜吴广喊出的这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喊出的这句话有一种很随意的霸气,更重要的是岳飞不但能说的霸气,也有霸气的资格,岳家军能多次击败,那都不是虚的。
5、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句话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毛主席的傲气与激情,更关键的是这句是在点评过历史上所有雄主之后所说,更是把这股霸气拉到了历史最高。当然这句话也并不只是自夸,更是在说所有为新中国奋斗的都是风流人物。
1、徽柔公主原型是北宋皇帝宋仁宗的长公主福康公主,长公主从小受宠,自己曾经幻想过未来驸马的样子,因为受宠皇帝自然也会为她选择一门他认为好的亲事,结局证明徽柔公主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宋仁宗为她选的驸马并不是徽柔公主喜欢的人。
2、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驾崩,宋英宗即位,福康公主晋升为越国长公主。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即位,公主晋封楚国大长公主,熙宁三年(1070年)福康公主郁郁而终,年仅33岁,两个人的婚姻终于结束。
1、不是,是黄易的小说虚构的。
2、寇仲是黄易作品《大唐双龙传》主角。隋代末年,炀帝受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除谏掩过,外失政,弄至烽烟四起,天下共讨。在这纷乱的大时代里,两个叁餐难继的市井小流氓,寇仲与徐子陵,以其天纵之资,凭其机缘运数,历经磨难,由两个衣食无着的孤儿成长为倾一方的统帅、武林绝世高手,二十余岁即建立不世功业,改变了武林至乎天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