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梅戏的经典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2、代表演员: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潘璟琍、黄宗毅、黄新德、马兰、陈小芳、张辉、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韩再芬、周莉、李萍、汪菱花、汪静、李文、赵媛媛、孙娟、余顺、周源源、周珊等。
3、流派: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4、流行地区: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1、首先就是要多听,i达到烂熟于心的境地,其次,要跟着电视多唱唱,不要怕唱的不好听,仔细体会其中的韵味再者。
2、要唱好黄梅戏,必须得注意咬字,黄梅戏以安庆官话为主要语言,韵味很浓,你得多学学安庆话,注意其咬字与发音了然后还得注意的是气息的运用,做好这一点较难,得靠你日后慢慢积累了 。
3、最重要的就是对安庆地方方言的准确地恰当应用。很多人旋律哼得挺到位,但演唱起来却没有黄梅戏的韵味,问题何在?问题就出在对安庆地方方言的把握上:一种情况是把所有的唱词都用普通话来演唱,结果偏离黄梅戏太远,完全失去了黄梅戏的韵味、乡土气息;一种情况是对有些字词的安庆唱音的孤立的刻意模仿,不是字头出错、就是字尾跑偏,结果常常是宛如东施效颦。
4、经过200多年的传承、发展,黄梅戏从名不见经传的乡间小戏,演化成在中国梨园中家喻户晓的五大名剧之一,深受全国人民喜爱,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它那醉人的音乐和委婉的安庆地方方言。认识了学唱黄梅戏的技巧在于对为数不多的安庆方言的把握后,关键就是多听多唱,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
湖北省。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清朝末年流传到安徽、江西等地,并在安徽省安庆市发展壮大。黄梅戏的前身是唐代时期的黄梅采茶歌,经由宋代民歌、元代杂剧的影响和发展渐渐形成戏曲,到了明清时期,便有了独特的戏风。由于早期黄梅县水灾频发,黄梅人练习黄梅戏曲可以作为灾年间在其他地区讨生存的需要,这一点促进了黄梅戏向其他地区的传播。
黄梅戏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其中前三个阶段的发展在湖北黄梅地区,而黄梅戏的成名则归功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所表演的《天仙配》,黄梅戏就此名声大噪,成为了我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县先是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之后这一称号在全国范围内被承认。
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特点是明快抒情,具有十足的表现力,戏曲中的表演质朴又细腻,真实又活泼。唱腔方面,黄梅戏的唱腔主要有花腔、彩腔、主调;服饰方面,黄梅戏服装以唐宋明时代为主,比起京剧的浓墨重彩来多了一分清丽隽永;妆容方面,黄梅戏着重眉眼,讲究晕染、神韵,真实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