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花鼓戏最初是来源于劳动生产,因此人们用来反映对优美山水风光的由衷赞美,也是为了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
2、反映社会生活。这类作品有《贫富上寿》,像这类作品鲜明地传达了对嫌贫爱富,贪慕虚荣的小人的憎恶,也高度褒扬了阔达民族气节的张广达夫妇和为民做主的官府。
3、在广阔的劳动背景之下人们产生的朴素纯洁的爱情的情愫。这类作品诞生的数量之多和所产生的艺术成就也是不容小视的。比如有《补被褡》,《菜园会》、《扯笋》等等,各种各样美好的爱情应运而生。
4、人们敢于冲破各种爱情的束缚,追求心底最真诚、最圣洁的爱情。这类作品有《装疯吵架》,《打鸟》、《王麻子定计》等等。
5、写平凡老百姓的家庭生活,如《假报喜》,《打芦花》、《卖纱吊吼》等,描写了普通生活的琐事,是一定时期现实生活的反映。
6、花鼓戏是一种拥有二百年历史的民间戏曲,它发源发展于湖南,它是当地精神文明和民间文化的反映。花鼓戏节奏明快,通俗易懂,唱词形象生动,表演方式源于劳动生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花鼓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1、声腔特点:花鼓戏的声腔带有山歌风格,在演唱时声音婉转悠扬、自然流畅,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并且演员在唱腔和动作上能将剧中人物所处的场景完美的体现出来。
2、风格特点:花鼓戏的表演风格大多都是以喜剧为主,无论是在作曲、剧本创作以及演员表演方面,都会集中突出喜剧的效果。在创作剧本时大多都会设计情节中的巧合与误会上,以此将喜剧中的人物放置到一个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来展示表演的主题,并且反映出生活的本质。
3、舞台特点:花鼓戏的舞台表演大多都是以舞蹈为主,在舞蹈表演方面,传承了民间歌舞中的打花棍、手巾舞、扇舞等,此外还从劳动生活中提取出了一些特色鲜明以及表现力强的表演动作。花鼓戏在表演时的音乐大多都是热闹欢快的风格,并且表现力丰富。
1、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
2、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3、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1、文殊乡是信阳市第一个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的乡镇,也可以称为“花鼓戏之乡”。这一命名是从传承独具地方特色的光山花鼓戏艺术着手的。
2、光山花鼓戏是流行于信阳市一带的戏曲剧种,原为说唱艺术形式。打五件,特制的木架上挂有5件乐器,一个演唱者边打边唱,后来发展为二人对唱,分角色演唱,主要是生、旦、丑3个角色。清光绪年间,光山县已经有了杨堤盛花鼓戏班。
3、光山花鼓戏是由豫南地区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小戏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