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告诉我们以下道理:(1)告诉人们过分的享受、过度的溺爱,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养尊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2)优越的生活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使人意志消磨,减弱生活能力,最后变成一个又馋又懒又虚弱的废物。(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总结:养尊处优,过于安逸享受会使人磨灭斗志,丧失生存能力,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章选自明人宋濂的寓言体散文集《龙门子凝道记》。
1、鹬蚌相争【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2、井底之蛙【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3、画蛇添足【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1、自相矛盾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明白了什么道理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1、农夫与蛇不是中国的寓言故事。
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伊索寓言》中收录有300多则寓言,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
1、小夜莺学唱歌:乌鸦飞过,冷笑地对小夜莺说:“哈哈,别枉费心机吧l你也想成为一个音乐家吗?”鹑鸪飞过,轻蔑地看了小夜莺一眼说:“哼,真太不自量了,你也想成为一个音乐家吗?”可是,小夜莺没有灰心,还是专心致志地学下去。
2、过了很久,小夜莺的歌唱得很好了,它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一次,小夜莺在树林里公开举行音乐会。每当它唱完一只歌时,就立刻博得听众们如雷的鼓掌声和喝采声。其中鼓掌最响,喝采最热烈的就是乌鸦和鹁鸪。
3、在听众里面,乌鸦和鹁鸪还故意提高声音,唯恐大家听不见似的说着:“不错,我们的辛劳总算没有白费,培养出了一个非常出色的青年音乐家。”“是啊,我们培养了这样优秀的接班人,我们的心也得到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