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带小孩旅游:乘坐交通工具注意事项
如今出行,远途基本都以飞机为交通工具,在飞行起降过程中,由于气压变化,会对耳膜产生冲击,此时最好让小朋友吞咽口水,起到缓解作用,最好不要让小朋友吃东西来缓解耳膜不适,因为飞机在起降过程中比较颠簸,有可能呛到孩子;在飞行中,如遇到气流,千万不要让小朋友离开座位随便走动,坐在椅子上,系好安全带,同时,也不要喝过热的饮品(咖啡、茶等)以免造成烫伤;在患有中耳炎期间,最好不要乘坐飞机,以免加重病情;此外,有严重心脏疾病、肺病、贫血的儿童最好不要乘坐飞机,尤其是远程飞机,如需乘机的话,必须在经过妥善处置并经医师许可后方能乘机。
乘坐火车出游也是比较普遍的方式,在检票和出站时,由于人流过多,一定保护好小朋友的安全,因为小朋友身高较低,在人群的下层,空气比较差,所以最好不要携带儿童在人群过密的地方穿梭,如果不得不穿越人群,最好抱起来;一定要把热水杯盖好,不要放在小朋友可以触及的地方,以免烫伤;在去火车里的洗手间时,一定让孩子抓好扶手再方便,以免火车晃动发生磕碰;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知道在找不到父母的时候,要到相应办公点找铁路工作人员求助,不要随便和其他陌生人说话。
在乘坐汽车时,有几点一定注意:第一,儿童千万不要坐在副驾驶上,当急刹车时,儿童会撞向挡风玻璃,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有的家长认为副驾驶有安全气囊,可以保障安全,但对于儿童来说,安全气囊的压力也能使儿童窒息,有的家长觉得把孩子抱在怀中会更安全,其实在猛烈冲击时,双臂的力量完全不能和安全带拉拽力相比,根本起不到保护孩子的作用。第二,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不要让孩子玩有棱有角、锐利的玩具,不要让孩子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第三,年龄较小的儿童,一定要配备专门的儿童安全坐椅。第四,关好车门,防止孩子随意开关车门。第五,千万不要把孩子单独放在车上。
2、清明节带小孩旅游:突发状况的急救措施
出行时尽管我们可以参照上述建议做好准备,但危险往往具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当出现紧急情况时,首先要做的是沉着冷静,切忌慌乱。儿童受伤时,应放置到平缓、通风的地方,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医护人员到达之前,对儿童先进行简单、及时紧急救治:如心跳停止,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并进行人工呼吸,争取宝贵时间;如发生骨折等外伤,一定不要随便移动伤者受伤的部位(颈部、脊椎、手或腿),尽量保持受伤部位平稳,然后再进行简单的包扎;如在野外被蚊虫或野兽咬伤,首先要清洗伤口,然后包扎;遇溺水,清除口中异物后,拍打溺水者后背,排出肺中的水,在等待救护人员来之前,还一定要注意溺水儿童的保暖。
3、此外,在旅途中,创可贴、跌打损伤药、驱蚊水、湿巾、治疗腹泻、晕车的药都要准备好。带孩子出去旅游既增长了孩子的见识,又锻炼了身体,但是旅行安全是不能忽视的,只有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旅程才算圆满成功。
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祭祖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拔河、植树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1、祭祖,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主要是悼念已逝的亲人和祖先,对他们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敬意,现在清明节已经成为法定节假日。
2、踏青,踏青又叫春日郊游,也就是到郊外散步游玩,不过清明前后,出去游玩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清明节当天往往下小雨,反而不是最好的节日。
3、插柳,插柳是一种风俗,主要是为了纪念祖师神农氏,柳树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年年插柳,到处成荫,寓意也是非常吉祥的。
4、放风筝,放风筝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游戏之一,古时是一种通信工具,清明前后春风和煦,这个时候放风筝,是非常好的娱乐游戏。
5、植树,清明前后,春暖花开,这个时候是非常适合植树的,在这个时间种的树往往比较容易成活,所以人们都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6、蹴鞠,蹴鞠是一种体育项目,主要指的是古人用脚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于现在的足球,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蹴鞠的游戏,现在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1、清明节在我国,有的民俗是要看地区的,不同的地方风俗不同,所以禁忌就不同。清明节在大多数地区是没有此禁忌的。
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风俗习惯。虽然清明扫墓祭祖早已在许多人心中打上了烙印,但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会在其他的一些民族节日中,进行类似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