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生活 >乞巧节民间有什么活动
乞巧节民间有什么活动
更新时间:2025-05-24 17:26:46

1)乞巧节民间有什么活动

1、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2、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2)潮汕地区乞巧节的风俗有哪些

1、作为具有显著特征的族群,潮汕人的七夕节既沿循中国历史文脉而又别具地方特点,其中既有包括传承中华民族尊老重孝美德的“走仔节”,又有潮汕本土特色的“拜公婆”、“出花园” 等风俗。

2、七夕亦称“乞巧节”、“女儿节”,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传统节日,又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更为七夕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

3、潮汕人七月七有“拜公婆”的习俗。这里的“公婆”非指小孩的公公与婆婆,而是指传说中孩童的保护神。

4、潮汕人为年满十五岁的孩子“拜公婆”办“出花园”成人礼,亦多选在七夕这一天。孩童在父母等长辈的守护下幸福成长,就犹如生活在“花园”里一样无忧无虑,而到了十五岁“出花园”后便开始迈入青年时期了。

有孩子“出花园”的人家会宴请族亲宾客,而孩子在“出花园”当天则要穿新衣、红屐和吃公鸡头。

这一“出花园”礼俗蕴含了多重意义:一是 “孝悌”,通过筵请族亲,让孩子懂得感恩长辈们对自己的养育与呵护;二是“乞巧”,通过吃公鸡头,寓意独占鳌头,寄望儿女成年后能出类拔萃,成为栋梁之材;第三是通过“拜公婆”仪式,“宣告”烂漫孩童时代的结束,必须逐渐学会明白世情俗理。

3)古代乞巧节最初指的是什么

1、最初乞巧是比巧,就是通过一些方式像织女祈求今年让自己手巧一点,因为古代女子提倡在家相夫教子、做女红,女子出嫁的嫁衣基本都是自己做,女子中意一个男子也会赠送自己做的香囊等物件,这也间接体现这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

2、最初都是根据蛛网的形状,后来是用碗盛水往水面扔针看针在水中的投影形状或者看针是否沉入水底。最后乞巧节就变成现在的七夕节了,这天牛郎织女相会,未婚男女也会上街希望能遇到自己中意的那个他她。

4)乞巧节的风俗

乞巧节的风俗有: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

一、穿针乞巧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二、对月穿针这是一种针乞巧方式。 始于汉,流于后世。南朝梁诗人刘遵七夕穿针诗云: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对月穿针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并不能朗照,而且时有微云漂浮;再则,所穿之针称为七子针,这是种特制的扁形七孔针,即针末有七个针孔。

三、喜蛛应巧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不过这一传统斗巧习俗如今已经失传。

四、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所谓投针验巧,先准备一只面盆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

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

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五、兰夜斗巧七月旧时称为兰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这天晚上又叫作兰夜。所以,古人把七夕这天晚上的斗巧游戏统称为兰夜斗巧。

该活动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

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其中有个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兰夜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