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月3日,世界艾滋病日。
2、12月9日除了是国际反腐败日,还是“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又被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3、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
4、12月12日,西安事变纪念日。
5、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6、12月20日,澳门回归纪念日。
传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的由来。每年端午节要吃粽子的习俗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通过划龙舟、包粽子等热闹的方式来庆祝这个中国的传统佳节。
说到端午节吃的粽子,它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又叫做“角黍”、“筒粽”,每到端午这一天的早晨,家家户户会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呢会提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除了包粽子的习俗,端午节时小孩还会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的功效,实际上,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端午节人们还会上山采药,在江淮地区,家家会悬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还有的地方有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点雄黄酒等习俗,这一系列热闹的端午活动都反映了中华民族优良的节日传统。
1、蒙古族人的白节,是蒙古族的“春节”。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拜祭,敬奶茶,敬酒。
2、傣族的泼水节,亦称“浴佛节”,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3、三月三祭龙节是水族的传统节日,节庆期间,喜跳铜鼓舞和芦笙舞,做五色饭宴客,男女喜饮白酒、甜酒。水族除与周围汉族同样欢度传统节日外,本民族主要节日有三月三祭龙节(又叫祭天节)、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日祭山林节等。
4、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举行,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的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以迎接太阳。现在,宋坎节的内容比过去有很多改变,除以往的传统活动外,又增加了文娱节目的表演和体育比赛。
1、乞巧活动。
乞巧活动是七夕节最传统的民俗活动。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织女能够赐给自己技巧,让自己也变得心灵手巧。
2、拜织女。
七夕节的夜晚,少女、少妇们“拜织女”。少女、少妇们把自己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一起祭拜织女。人们在月光下摆上桌子,摆上供品,少女、少妇们斋戒一天,沐浴完毕,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礼拜,礼拜完毕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面吃着瓜子、花生,一面向着织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比如长得越来越漂亮、找个如意郎君、早生贵子、丈夫将来有出息等等,一般到了半夜时分才会散场。
3、吃巧果。
浙江杭州、温州、宁波一带,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用面粉制作成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烹炸后称为“巧果”。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摆上巧果、水果等食品,亲友们围坐在一起,一边欣赏着美丽的夜色,一边吃着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亲友都能够变得灵巧起来。
4、青苗会。
七夕节期间,传说乌鲁木齐部分地区,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十天的“青苗会”。“青苗会”是是淳朴善良的农民举办的一种祈祷活动,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活动非常具有民俗文化底蕴,到了七月七这一天,四面八方、各村各庄的农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潮水般的涌向“青苗会”举办地,就跟过大年似的,各种小商小贩、各种节目表演,应有尽有,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