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的来历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初始古人以口口相传为主,由于口传存在局限性,无法保存,传递给第三者时会出现误差。
2、古代部落首领就创造出了“符号文字”,起初以不同的简单符号来传递不同的信息,后来演变成为象形图画,是它开启人类文字初时代。
1、学习汉字要先认后写,多认少写,先感知字形、记住字音、理解字义,降低书写要求。再进行笔画分解,将汉字正确的分解出笔画,便于书写汉字。
2、购买或自制识字卡片,正面为汉字,背面为拼音、译义、笔画等。
3、听写默写是检测汉字掌握程度的方法之一,不宜作为主要学习方法。
4、进行部件组字、编旁构字、形近字辨析训练,加强记忆。
1、《花下醉》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2、《再下第》唐·孟郊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3、《华下》唐·司空图
日炙旱云裂,迸为千道血。天地沸一镬,竟自烹妖孽。
尧汤遇灾数,灾数还中辍。何事奸与邪,古来难扑灭。
4、《塞下曲》唐·张祜
二十逐嫖姚,分兵远戍辽。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5、《下第夜吟》唐·戴衢
扰扰东西南北情,何人于此悟浮生。
还缘无月春风夜,暂得独闻流水声。
6、《竹下残雪》唐·丘为
一点消未尽,孤月在竹阴。晴光夜转莹,寒气晓仍深。
还对读书牖,且关乘兴心。已能依此地,终不傍瑶琴。
7、《题树下禅师》唐·于鹄
久行多不定,树下是禅床。寂寂心无住,年年日自长。
虫蛇同宿涧,草木共经霜。已见南人说,天台有旧房。
8、《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0、《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1、《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2、《七步诗》魏晋·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3、《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2、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是从商朝开始的。
3、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它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体势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规范,结构更整齐。
4、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这种字体叫大篆.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
5、秦统一后,为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标准写法,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6、篆书笔画圆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显然大大加强。小篆使文字规范了,但书写还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7、隶书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从篆书到隶书,是一次更大的变化,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8、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从隶书到楷书字形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书写时把隶书的波势挑法改变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书写更为简便。
9、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气势连贯、字形奔放。
10、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