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世称杜甫为“诗圣”,是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甫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忧国忧民等。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
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3、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4、“诗圣”的说法一般认为来源于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江西宗派诗序》说:“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也。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欤?”杨万里的这个观点,后人在评价杜甫时,多加以引述,如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明杨慎《升庵诗话》等,但这一认识并非杨万里的独得之秘,北宋的邹浩、南北宋之际的张戒、稍晚于杨万里的敖陶孙、曾噩,都曾表达过类似的意见,即视杜甫为诗国圣人,只是没有杨万里这么显豁而已。
5、到了明末,终生研究杜甫的王嗣爽,开始正式称杜甫为“诗圣”,他在《梦杜少陵作》诗中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又在《浣花草堂二首》之二中说:“诗圣神交盖有年。”宋人称杜甫“圣于诗者”,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集大成”地位,认为他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6、这一认识最早发之于唐代诗人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宋代文人苏轼、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
7、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则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甫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民胞物吾、忧国忧民等。郭沫若在为杜甫写的对联中,称杜甫为“诗中圣哲”,也是这个意思,这也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8、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9、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10、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1、印刷术被称为文明之母,印刷术发明以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欧洲,同纸的发明一样,印刷术大大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
2、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戏曲中昆曲被称为水磨调,因为昆曲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水磨节奏慢,节拍为四分之四拍,甚至是四分之八拍,并兼有戈阳、海盐、北曲的韵味,成为一种舒徐凄婉的全新腔。
2、水磨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
3、昆曲发展到明代嘉隆时期,经魏良辅十年改革而成新腔,及至梁辰鱼新编《浣纱记》,因曲调幽雅婉转,唱词典雅华丽,称“水磨腔”,好象古代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一样细腻软糯。风靡全国600个春秋,被誉为“百戏之祖”。新变昆腔在咬字发音上,富有字头、字腹、字尾、开口、闭口、鼻音等各种技巧,唱出的每一个字,都要分头、腹、尾三个部分,腔随字转,仿佛石磨碾米,慢吞吞地。
1、巴西被称为足球王国,另外因为巴西是世界山最大的咖啡出口国、生产国,所以巴西还有“咖啡王国”之称。
2、巴西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6世纪初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建立巴西帝国,1889年推翻帝制成立共和国。1891年建立合众国。1967年改为现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