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象中,外婆是个很守旧的人,常穿着朴素的衣服,喝着淡而无味的茶,在这氤氲中度过了一天。她的爱亦如茶水一般,淡淡的,清清的。
2、我的生日向来都很隆重,在朋友、父母的祝福中度过,惟独没有外婆。
3、又一个生日来了,父母出差,我得独自一个人在家,外婆得知,便要我去她家,说要为我举办生日会。我满口答应,却根本没往心里放。
4、生日当天,不知是满不在乎,还是不愿意,总之,我忘了,忘得一干二净,也没给外婆打电话。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这件事也淡忘了……
5、再次见到外婆,是几个星期后,在医院的病床上。看着她苍白的脸颊,枯槁的手,我心里一阵激动,说不清是不安还是内疚。回到外婆家,表姐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说:“你生日那天,外婆做了一桌饭菜,还买了一本书说要送你,把我们兄弟姐妹都叫了过来,说要给你一个惊喜。你没来,她却一直在等,总是说你一定会来的,又不让我们打电话……”
6、我颤着手打开书,赫然看见一段用红线圈住的话:“只有默默关怀,爱护你的人才是真正为你着想的人。其实,爱淡如茶,也浓于茶。”
7、是的,对于外婆的亲情,我以前未能细细体会,以致以致无法真正领悟。看着那本书上的话,我强忍了许久的泪终于落了下来。
8、亲情,是人间最无私,最感人,最温馨的情。它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它可让人沉浸在爱的海洋里。亲情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财富,因为亲情是无价的。
1、《爱怨两不忘》。
2、母亲不识字,课本上的东西她不会。她能做的就两件事:不让我们下地劳动,督促我们读书。在农村,孩子放学放假,都要做些插秧、割稻、锄草这些不伤力的手边活儿。但我和弟弟极少干这些,仅有的几次劳动也是因为顽劣逃学,母亲命我们去地头“尝苦头”。
3、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家里买了台黑白电视。我和弟弟称它为“天气预报机”:每晚桌子上的座钟指向七点半,母亲会准时打开电视听天气预报。听完了直接关掉,根本不管我和弟弟的“抗议”——母亲怕影响我们学习,电视只有在星期六才让我们看。那时,父亲贩鱼回家晚,该吃晚饭了,母亲命我和弟弟先吃。吃完饭,母亲大吼一声:做作业。我们趴在桌子上做作业、看书,母亲做着针线活,在旁边陪着。
4、有时,白天疯累了,我和弟弟晚上做作业时经常如小鸡啄米般打盹,母亲便用手拍桌子,吼一句:想挨揍吗!直至父亲回来,我们才可以休息。母亲此时进到厨房里,将饭菜加热,陪父亲一起吃。
5、“强扭的瓜不甜”,我天生不是读书的材料,小学成绩还勉强凑合,上初中后,数理化学得一塌糊涂。弟弟和我差不多,学习上也是马马虎虎,但在母亲的“威逼”下,我们唯有佯装“发奋”。
6、邻居二叔是村里的“秀才”,家中藏书颇丰。我常和弟弟一起去二叔家“偷”书,晚上在母亲面前“发奋苦读”。《水浒传》《醒世恒言》《三国演义》二叔的藏书我几乎都是在那几年读完的。偶尔,母亲也生疑:这书怎么这么旧?我立即装出一副“义正辞严”的样子冲她吼:这是参考资料,我好不容易跟同学借到的母亲咧嘴一笑,摸着我的头说:“真懂事!”
7、中考落榜,母亲逼我复读。此时村里“打工潮”波涛汹涌,我心思如脱缰野马,早奔向城市了。万般无奈中,母亲让我立下“自己不愿读书,将来不怨她”的字条,还装模作样地找来印泥,非得让我按上红手印。
8、那年初我到省城,跟堂兄学做木匠活儿,推刨砍斧,双手起满血泡,夜里偷哭无数次,这时才知母亲往日的千般好处。母亲呢,后来我听父亲说,在我刚出来打工的那一年,别人都不能提我的名字,一提,母亲就哭,哭得稀里哗啦的,不管什么场合,也不管身边有没有人所谓亲人,就是如此爱怨两不忘吧。
1、爸爸问:儿子,你今年几岁了?儿子说:今年三岁啦。爸爸又问:那爸爸几岁啦?儿子说:爸爸也三岁。爸爸再问:为什么爸爸只有三岁呢?儿子说:因为爸爸是在我出生那天才变成爸爸的啊!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他也不是生来就会做爸爸的,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多担待。
2、爸爸问:“儿子,你觉得爸爸壮吗?”儿子笑着点了点头。爸爸又问:“你觉得少林功夫厉害吗?”儿子点点头。爸爸接着说:“如果我剃成了光头,练少林功夫好吗?”儿子欢呼雀跃地跳着,“太好了!”第二天,儿子看到光头的爸爸,高兴地说:“爸爸加油,一定要练成高手!”其实,那天是爸爸化疗的前一天。有时候,一句善意的谎言只是为了让真相显得不那么难以接受。
3、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