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2、《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3、小说从元末明初写起(“楔子”),一直写到明万历四十四年(“幽榜”),前后历时约二百四十八年。正文从第二回开始,故事发生在明代成化末年,上距“楔子”约一百二十年;结束于第五十五回“四客”故事,此事发生在万历二十三年,下距“幽榜”二十一年。前后历经一个朝代的兴衰。
1、字蒉轩,山东汶上县 人。自小应试至六十余岁,依然是 老童生。到薛家集教蒙童,年青的 新秀才梅玖抓住这个致命伤,百般 奚落,其每一句话都象一把尖刀, 刺着他精神上最敏感的创伤。
2、新“发过”的举人王惠在他面前拿班 做势,飞扬跋扈,故弄玄虚,说神道鬼,他都怀着敬畏之心和不可言 喻的自卑感,默默忍受,不敢反唇相讥,因他决不敢亵渎科举制度和 在这个制度中等级比自己高的秀 才、举人,而迂执地把爬上那些受 尊宠的位置当作人生的归宿。当他来到贡院,不禁万感俱发,用头猛 撞号板,满地打滚,嚎啕痛哭,长久郁结在心底的辛酸、苦楚、屈辱 和绝望之情一发而不可收。
3、后来商人们出钱替他捐了个监生的资格,他中举人,中进士,授了部属,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又升国子 监司业。这时,当初残忍地作践他 的梅玖却冒认是他的门生,薛家集也供起了他的长生牌位,连他过去写的对联也增价百倍了。作品通过这一形象揭露科举制度对读书仕子的毒害之深。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
2、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移居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
3、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
4、精熟《文选》,工诗词散文,诗赋援笔立成。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吴敬梓,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2、《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3、《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4、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