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健身 >什么是中医埋线减肥,埋线需注意哪些?
什么是中医埋线减肥,埋线需注意哪些?
更新时间:2025-05-26 03:37:32

(一)什么是中医埋线减肥,埋线需注意哪些?

穴位埋线前,可透过亲友或网路打听诊所的口碑,另可观察诊所环境及医护人员的素质。问诊时,也应先告知医师自身身体状况及目前使用的药物。

穴位埋线后24小时内观察有无红肿、热痛,如有应立即回诊;若属易过敏体质,可先埋一针在大腿外侧测试,看24小时内是否过敏,没问题隔天再埋线。

埋线应针对想雕塑的部位,如腹部可分别在肚脐上下左右的4指腹处各埋1针,腰部两侧各埋2针,不过胸部皮下脂肪薄,怕伤到肺或心脏,不适合埋线。

可搭配具抑制食欲、增加新陈代谢的科学中药锭剂;心脏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低下或亢进者,或正在服用其他药,应先告知医师,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埋线后用棉花压住伤口,贴上透气胶带,约3~4小时后取下,埋后会有微酸胀感,若出现肿硬颗粒,可轻按压约5-10分钟,助团块消掉,不宜用力按揉。

搭配少吃多动,减重效果更好,每餐淀粉减1/3或半碗,一天蔬菜3份、水果2份,蔬菜1份约煮熟1碗,水果1份约1拳头大,一周运动3次、每次30分钟。

有蟹足肿体质或糖尿病者,皆不适合埋线,因前者可能出现难看的疤痕,后者伤口较难愈合,若皮肤有溃疡、伤口、皮肤病等,也不适合做埋线;女性生理期头两天埋线,可能让经血流不出或变多,也最好避免。

前天熬夜、饥饿、吃太饱、酒醉皆不宜埋线,因身体处于较虚弱状态,若埋线可能容易出现头晕、恶心想吐、走路不稳、心跳加快等;另泡汤后因全身血液循环加速,也应避免埋线,建议至少间隔2小时。

(二)中医不仅能治病还可以减肥

化湿法:用于因脾运不健,聚湿而致的肥胖,症见胀满.代表方如泽泻汤、二术茯苓汤、防己黄芪汤等。

祛痰法:用于痰浊肥胖.症见气虚胸闷、嗜睡懒动、苔白腻、舌胖、脉滑.轻者用二陈汤、平陈汤、三子养亲汤,重者用控涎丹、导痰汤等。

利水法:有微逐与推逐之分.症见肥胖浮肿、水尿、腹胀、脉细沉.微逐用五皮饮、小分清饮,推逐用舟车丸、十枣汤之类。

通腑法:以轻泄为主.多用于嗜食肥甘厚味导致的肥胖.症见大腹便便、动则喘息、苔黄厚、脉实.选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或单味大黄片。

消导法:用于食欲无进型肥胖.症见肥胖懒动、腹满积食、苔白.一般消肉积用山楂,消面积用神曲,消食积用麦芽。

疏肝利胆法:用于肥胖兼肝郁气滞或血淤者.症见肥胖兼有胁痛、急躁、眩晕、倦怠、腹胀、舌苔黄、脉弦.常选温胆汤、疏肝饮、消胀散、逍遥散等。

健脾法:肥胖以健脾补胃为正治法.症见脾虚气弱、胃纳减少、体倦无力、苔白质淡、脉细弱无力.常用方如参苓白术散、异功散、枳木丸、五苓散等。

(三)中医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什么

1、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指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不是孤立的生活在时空中,而是与时空时刻发生着各种联系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组织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包括人的思想、意识与机体具有密切的联系,即“形神合一。

2、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3、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四)异位妊娠的中医辨证治疗

未破损期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杀胚。方药: 赤芍、丹参各15g,桃仁9g,三棱、莪术各3~6g,可同时应用天花粉针剂以提高杀胚效果。如若阴道流血量多者,去桃仁、三棱,加入五灵脂、蒲黄(包)各10g,大便干结者,加入当归、火麻仁各10g。

已破损期。1、休克型治法:回阳救脱,活血化瘀。方药: 人参50g,附子10g,麦冬20g,五味子20g,赤芍15g,桃仁9g,丹参15g。痛剧者,加元胡6~9g,大汗淋漓不止,加山萸肉15~30g,龙骨、牡蛎各30g,大便秘结,鼓肠腹胀,苔黑腻者,加生大黄(后下)6g,玄明粉(冲服)9g,枳实9g,形寒,苔白腻者,加服《金匮》九种心痛丸,每次服3~10丸,寒热夹杂,苔黄白腻厚者,加生大黄(后下)6g,玄明粉(冲服)9g,肉桂(后下)3g。2、不稳定型治法:化瘀杀胚,理气止痛。方药:赤芍15g,丹参15g,桃仁9g,党参50g,黄芪100g。出血多者,加云南白药1g(吞),每日2~3次,或三七粉3g(吞),每日3次。体质虚弱,加党参、黄芪各15g补气,以助气血运行。胚胎成活者,可用天花粉针剂、蜈蚣等杀胚。3、包块型治法:化瘀消症,破坚散结。方药:三棱20g,莪术20g,赤芍15g,桃仁15g,丹参20g。如包快较硬,加穿山甲9g,川牛膝9g,以加强消症散结效果。体质虚弱,甲黄芪、党参各15g,以扶症去邪。低热,加丹皮9g,龟板18g,地骨皮12g,以育阴补血,化瘀清热。有感染者,加金银花15g,连翘10g,红藤、败酱草各30g,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g,或番泻叶9g泡茶饮。

(五)春夏发烧怎么办?中医穴位+日常保健就能解决

大椎穴: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十宣穴: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

曲池、合谷、外关穴: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也可按摩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刮痧疗法:是人们常用的民间疗法之一,对高热也有奇效。可以选用上述穴位进行刮痧,也可以选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腋窝、肘窝较大面积处,自上而下,先轻后重,刮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即可。

冷敷如果高烧无法耐受,可以采用冷敷帮助降低体温。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块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当冷敷布达到体温时,应换一次,反复直到烧退为止。也可将冰块包在布袋里,放在额头上。

热敷假使体温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热敷来退烧。用热的湿毛巾反复擦拭病人额头、四肢,使身体散热,直到退烧为止。但是,如果体温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热敷退烧,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

擦拭身体蒸发也确降温作用。专家建议使用冷自来水来帮助皮肤驱散过多的热。虽然你可以擦拭(用海绵)全身,但应特别加强一些体温较高的部位,例如腋窝及鼠蹊部。将海绵挤出过多的水后,一次擦拭一个部位,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体温将蒸发这些水分,有助于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