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侯之间,应该是以国家来称呼的,比如,郑国的君主会被称为【郑伯】,齐国的君主会被称为【齐侯】,要是恩怨比较深的,可能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至于诸侯称呼属下,会称呼【子】【先生】【卿(对上大夫的称呼)】,视情况而定。属下称呼诸侯的话,会称呼【王上】
2、先秦的诗歌的话,集中在《诗三百》中,也就是《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1、正超品:皇后。
2、正一品:皇贵妃。
3、正二品:妃。
4、正三品:昭仪、昭暖、昭容。
5、正四品:淑仪、淑暖、淑容。
6、正五品:婉仪、婉容、婉华。
7、正六品:贵姬。
8、正七品:婕妤。
9、正八品:美人、佳人、良人。
10、正九品:承微、承荣。
11、正十品:选待。
1、春秋时期有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在这一百多个国家中较强大的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蔡、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而这些国家都想当霸主,便开始连年的战争兼并,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战国就是这天下大乱,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
2、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1、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2、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3、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4、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5、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