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更新时间:2025-05-25 02:55:54

Ⅰ,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4、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5、教学时数:3课时

(1)第一课时

导入本单元内容:

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完诗歌单元,已经感受过了她的激情与柔情。而今天我们将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那就是文言文。

这个单元选的是先秦的散文,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但在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以前,我想先给大家几点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建议,为同学们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做一个铺垫,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找准一个方向。

(2)、学习文言文要掌握哪几类知识?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6、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7、解题:

烛之武:郑国大夫。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秦师:秦国军队。

退:使……撤退。

8、导入新课

9、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诵,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断句。

(2)听完后,展示幻灯片,订正字音。

(3)自读课文。

10、作业:疏通课文。

11、串讲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

(3)找同学翻译课文,注意以下文言现象。

12、小结。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Ⅱ,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1、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Ⅲ,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介宾结构“于晋”“于楚”作“无礼”和“贰”的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介宾结构“于郑伯”作“言”的状语,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介宾结构“于君”作“有”的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4、 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代词“之”);(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代词“之”)。

Ⅳ,烛之武退秦师作者及作品简介

1、《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2、左丘明,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Ⅴ,文言文知识点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

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