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象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2、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3、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4、起源于舜的时期。传说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象为人懒惰,好玩耍。现代学者常任侠《中印艺术因缘》一书中说:“象因桀骜不驯,舜把他禁居起来,又恐他寂寞,所以为他制作棋局,使他有所娱乐。因其名象,故称象棋。”
5、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代谢肇淛《五杂组》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6、起源于春秋时期。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象棋可能是模仿春秋兵制而产生的。象棋各子的名称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不过,象棋也可能是因为棋子是由象牙制成而得名。
7、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8、起源于楚汉相争时期。象棋的棋盘的中间写着“楚河汉界”,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可信。也传说是韩信发明的。清梁同书《渊深海阔象棋谱序》:“又闻象棋始于韩信,朱子云博局红也。”现代周家森《象棋源流考》:“韩信伐赵时,作象棋和叶子戏以如士卒,因年终士卒思乡,一得博具,则相聚共戏,钱财输尽,乐而忘归。”
9、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中国象棋是中国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趣味浓厚,基本规则简明易懂。中国象棋在中国的群众中基础远远超过围棋,是普及最广的棋类项目,中国象棋已流传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象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圆形棋子共有32个,红黑二色各有16个棋子,摆放和活动在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先把对方的将(帅)“将死”的一方获胜。
1、第一回合
红方:马三进四,吃士将军;
黑方:将4进1,躲马。
2、第二回合
红方:马四退五,将军;
黑方:将4平5,躲马。
3、第三回合
红方:马五进三,将军;
黑方:将5平4,躲马。
4、第四回合
红方:马九进八,将军;
黑方:将4退1,躲马。
5、第五回合
红方:马八退七,将军;
黑方:将4退1,躲马。
6、第六回合
红方:车二进一,将军;
黑方:士5退6,挡车。
7、第七回合
红方:车二平四,吃士将军;
红胜,闯关成功。
1、由于双方在布阵过程中都首先想抢占要隘,控制要线,以尽快取得空间优势。因此双方子力一旦接触,都要尽力阻拦,压制,威胁,困住双方子力,甚至巧用吃子,弃子等各种有力手段来争夺局面的主动权。这时,有力面快速地阻碍敌子活动,是开通子力,占据要道的继续,为以后伺机联子配合,先弃后取地抢先夺势奠定基础,也是消灭敌子,保存自己子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布阵伊始,要快速出动子力。车要通,马炮跟,兵象活,使各子出击有力,两翼子力均衡发展,尽快达到攻守兼顾,阵形协调,抢先夺势,开局主动之目的。
3、要把握好车的运用,所谓兵贵神速,就是作为棋力最强的棋子,车贵神速忌迟开。
4、出于防守和进攻的需要,布局阶段一定要注意子力的协调性。左右两翼战斗力的配备要大体上均等。切忌出现一边子力拥塞,另一边空虚的弱点,以致授人以隙。一旦出现薄弱环节,一定要很好地通过运子技巧弥补漏洞,不让对方有空子可钻。
1、中国象棋四大残局之首,就是七星聚会,为什么叫做七星聚会呢?因为每方的棋子的个数都是7个,其影响大,流传也相对较广,有“残局之王”的美誉。
2、第二局,就是蚯蚓降龙,为什么叫做蚯蚓降龙呢,因为此局虽然双车貌似力量强大,但是始终都被俩个小卒子牵制,所以卒子相当于蚯蚓,把两个车给降住了。
3、第三局为野马操田,通过十余个回合的必走招法后,给人一种先走必胜的假象,从而使下棋的人误入圈套,其实下到最后,双方不变成和。
4、最后的一局就是千里独行,它排在江湖四大残局之末,演化的最终招法是一车大战三兵的招法,残局细腻,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