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2、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1、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应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制定综合性的减灾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受灾群众的权利与义务,使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2、二是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重大减灾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国家整体减灾能力。
3、三是健全各级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全面提高国家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
4、四是尽快构建国家减灾救灾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5、五是普及减灾知识,使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逐步培养一支高效率的专业队伍,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构建社会化的防灾减灾网络。
6、六是积极拓展和加强与有关国家、联合国机构和区域减灾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重大灾害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合作。
1、国际减灾日是在每年的10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三,全称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
2、另外,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所谓“减轻自然灾害”,一般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