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外光谱中K带是二个或二个以上π键共轭时,π电子向π * 反键轨道跃迁的结果,可简单表示为π→π * 。
2、紫外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分子中存在一些吸收带已被确认,其中有K带、R带、B带、E1和 h E2带等。
1、含碳燃料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发生不完全燃烧,而产生一氧化碳。
2、人为源: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根据对全球化石燃料消耗量、燃烧条件以及对汽车尾气排放状况的实际量估算,每年全球人为排放的一氧化碳达几亿吨。其中50%以上是来自汽车排放的废气。
3、自然源:主要来自海洋、森林火灾和森林中释放出的萜烯化合物及其它生物体的燃烧,此外还有甲烷和其它碳氢化合物的氧化对大气一氧化碳的“贡献”。
4、大气中的一氧化碳主要来源是汽车。机动车辆排出的废气中,70%左右是一氧化碳。汽车废气的排放与车速有关,车速越大,一氧化碳排放量越小。
5、一氧化碳还来自燃煤的工业生产。燃烧时,供氧条件越差,一氧化碳含量越高。 煤气、水煤气的加工、炼焦过程中也有一氧化碳产生排放。
6、室内一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人群吸烟、取暖设备及厨房。一支烟含13mg一氧化碳,取暖设备及厨房产生一氧化碳的原因主要是:燃料不完全燃烧引起的。
1、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和向下的压力差。
2、物体在液体中,上下两个面因为在液体中的深度不相同,所以受到的压强也不相等,上面的压强小,下面受到的压强大,下面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上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液体对物体这个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这个力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3、浮体的顶部界面接触不到液体时,则只有作用在底部界面向上的压力才会产生浮力,因为只要其间有一层很薄的液膜,就能传递压强,底面就有向上的压力,物体上下表面有了压力差,物体就会受到浮力。
1、温室效应形成: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
2、地面在接受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的同时,也时时刻刻向外辐射电磁波而冷却。地球发射的电磁波长因为温度较低而较长,称为地面长波辐射。
3、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却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因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更低)。
4、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地面接受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雷电一般是在有积雨云的情况下产生,这时候的积雨云带负电,而地面带正电,两者互相吸引就产生了电流,出现了亮光就是闪电。
2、而当闪电发生时会爆发出大量热量,使得周围空气急剧膨胀,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这就是雷电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