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学习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
更新时间:2025-05-24 06:21:05

Ⅰ:有关清明节的来历

1、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颗老枯树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

2、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涵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处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Ⅱ:清明节吃的饼叫什么

1、清明节吃的饼叫清明饼,清明饼是用糯米粉做的,香甜软糯可口,其中绿色并不是色素,而是用艾草或者其他绿色的菜,榨汁过滤出来的汁,再加到糯米团中。最后,还需要把糯米团做成饼的形状,用平底锅来烙饼就可以了的。

2、清明饼也叫青团,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现在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4、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5、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Ⅲ:清明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1、扫墓祭祖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2、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

3、植树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4、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据《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起初风筝只限于皇宫贵族的公子佳人玩赏,到宋代以后,才在民间盛行开来。

Ⅳ:清明节有感

1、今天是清明节,我和爸爸一起回老家,准备去扫墓。在高铁上,我特别兴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扫墓呢!但我又有点害怕,怕一些死人骷髅头从墓里面钻出来,我还怕一些妖魔鬼怪……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不要害怕,那些都是假的,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妖魔鬼怪”。我听了后情绪慢慢放松下来了,也就不那么害怕了。

2、之后,每隔几分钟我都会问爸爸快到了没有,在车上我睡了一会儿,等我醒来的时候,车已经到了,舅舅把我们从车站接回了外婆家里,那时已是晚上十点了,因为第二天早上很早就要起来,所以我就顾不上和外婆聊天马上就上床睡了。

3、第二天早上,外婆把我叫醒了,我一看时间已经是早上十点了,有点晚了,我赶快爬起来匆匆忙忙洗完漱就和爷爷叔叔他们一起上山扫墓。

4、我们到了墓地,先报杂草除干净,挖一些新的泥土堆在坟尖上,摆上一些好吃的东西放在坟前,插上三根香,然后每个人都要跪下来拜三下,嘴里说一些祝福的话,最后烧点纸钱和放鞭炮,做完所有的工作之后我们才下上回家。

5、扫墓是纪念逝去的亲人,不过也真累啊!

Ⅴ: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1、“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春分后十五天,是中国传统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节俗最主要的是祭祖扫墓,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并称为“三大鬼节”。

2、“清明”原本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仅仅有标志物候变化、时令更迭的作用,后来经过发展融汇,才有了踏青、扫墓等礼仪,成为了节日。

3、“清明节”原本的时间是“冬至”后一百7零八天,后被固定成四月五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受到祭祀文化、祖先文化的影响,“清明节”注重祭祀先祖,借以祈求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生产生活可以风调雨顺。是传统中最大的祭祀先祖的节日。

4、“清明节”祭祖的风俗大概源于“寒食节”。原本“寒食节”的节期早于“清明节”一两天,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后来因为节期实在相近,索性就合并了。“寒食节”有祭祀介子推的习俗(辅助晋文公登位的功臣。后隐居,文公为了逼他现身,放火烧山,他被活活烧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他,所以在寒食节大肆祭祀。)所以和“寒食节”合并后的“清明节”也顺理成章有了祭祀的风俗。

5、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清明节”扫墓祭祀逝世的先人也用道理。春季万物萌发,五行中“木”气深重,五脏中肝属木,容易对肝造成损伤。祭祖扫墓免不了悲伤感怀一番,“悲”“哀”两种情绪,归入肺脏,五行属金。五行中金克木,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清明节”扫墓祭祀有利于保护肝脏。

6、“清明节”因与“寒食节”结合,故而有了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上古时期,取火不易,只能靠钻木,所以是一直保存火种。这种做法平时无所谓,到了天气干燥,有大量可燃物的“清明”前后,就极容易失火。因此就有了灭旧火、取新火的“改火”习俗。没有火,只能“寒食”度日,让已经尝试过熟食的先民再去茹毛饮血这不现实,故而这些“寒食”一般是事先准备好的,现在很多地方,还有“清明节”吃“清明团”的风俗。

7、“清明团”又叫“青团”“清明粿”,是由糯米和粳米做的皮子包裹馅料成的,其大概得顺序是:先在煮沸的水中加入剁好的艾草,水再度沸腾后加入米粉,用铲子铲出缝隙,以利于热气上涌。等米粉熟了,捞出粉团,揉圆摘剂擀皮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