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法定节日 有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春节(1月24日至30日放假调休,共7天);清明节(农历清明当日在内,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三天)。
2、中国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端午节(农历端午当日在内,放假三天);国际护士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半天);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中国医师节(8月19日);教师节(9月10日);中秋节(农历中秋当日在内,放假三天);国庆节(10月1日,放假7天);记者节(11月8日)。
1、母亲节是西方节日。
2、母亲节起源如下:相传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滩。海边有一户贫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为了供儿子读书辛苦劳作,儿子决心苦学成才报答母恩。然后儿子乘海船赴京赶考。许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儿子的音讯。母亲很着急了,就天天到海边眺望。一年,两年,三年……母亲的头发都花白了,却不见儿子的身影。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对着大海呼唤:“孩子呀,回来吧!娘想你,想你呀……”年迈的母亲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也没有盼到儿子归来。其实,她的儿子早在赴京赶考的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在母亲伫立盼儿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让母亲洒下的泪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温泉,滋润出无数红艳艳的苹果;乡亲们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把那拔地而起的独秀峰叫做“望儿山”,在山顶建了慈母塔,在山下修了慈母馆,好让子孙后代缅怀母亲的平凡而伟大的恩情。随着发展,鲅鱼圈人民还保留着敬母爱母的古风。在每年五月“母亲节”这天,都要开展各种敬母爱母活动。不少人还在慈母馆内为自己的母亲立碑铭志,以表达对母亲的崇敬。
1、元旦,非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元旦是指正月初一。
2、世界节日元旦节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旦,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3、中国历史上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中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从汉武帝起,规定阴历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4、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2、春节(正月初一)
3、元宵节(正月十五)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6、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8、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10、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11、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12、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13、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
1、其实中国人以往比较恋家,过的节日也是恋家的节日,节日思亲想家的感情爬上心头。但这种传统的节日既不符合奔放、豪迈的时代,也不符合男寻女觅、合欢聚会的良宵。
2、中国的春节纯粹是家人的年年聚会的节日,最多访访亲朋好友。元宵节还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人相聚的情调,但笼罩在新年后没出门的氛围中,只适合于青梅竹马的家乡情人的时候,但对于浪荡于在外有着外头情恋的开放的人们可有点望洋兴叹。端午节置身于对死亡的英魂的悼念及崇拜更不适合小情侣的情调,重阳节登高踏秋显得孤独流浪的样子,也不符合小情侣的情调,即使符合,也只是像七夕夜那样两两相依躲避在无人的角落来一段海誓山盟而已,只是独乐乐而已,总之中国的节日是恋家的、内敛的节日。
3、但西方的有些节日可不一样,尤其情人节及平安夜,在这些平凡而快乐的节日里,小情侣可大胆的双双出门、大方的狂逛商店、狂购两人所爱的东西;这时街上许多人都是这样的,熟人相见相对而视一笑后又引着自己的心上人继续自己的前程;这时没有孤独,孤独的人是不会出门的,孤独的人出门反而显得很不合适。这时成双成对的一排排的行走聚会完全构成了群乐乐的局面。总而言之西方的节日充满着奔放与对感情的大胆表白,是开放的、追求的节日。
4、再者随着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尤其英语等外文的学习后,青年人对西方节日有新鲜感、同时对爱情有新鲜感,这时新鲜感的配合形成了新鲜的外在环境;这时情人节、狂欢节、平安夜就达到了澎湃的高潮:广场上形成了人山人海的局面,在这儿人人是主角人人演着自己的喜剧。但中国传统的节日就不一样:在春节里有家人、有祖宗、有神庙等,这时家里的长辈是主角,可要给他们磕头了,自己只是一般的配角而已,在元宵节、重阳节或其他的节日里快乐的活动是看看人们自娱自乐的喜剧演出而已,这时许多人只是观众而已。
5、传统的节日的源头就是庙会,所谓庙会是古中国祭神祭祖的追祖思源的活动、对神的膜拜。
6、西方的节日源头就是亚当夏娃的传说,期间渗透着爱情,渗透着浪漫。像平安夜对新的生命----圣婴的向往。自己完全与神一样在神的节日里人神结合、自己就是神、自己可以干神们干过的所有事情。
7、面对西方的节日中国的节日显得有点拘束,尤其对于自己的有的事情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与其他家人相聚时肯定会有所交代,交代后由于代沟、意识的差别,可能会有“日出、雷雨”中痛苦的矛盾剧情。这时中国传统的节日不但内敛,还有排外甚至反对新事物的意识。这时西方的节日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有接纳自己新识;神都接纳了新事物,都接纳了自己的追求,更何况他人。这就是西方的节日是开放的,有对新事物追求的鼓动与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