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恩来总理是我国的第一任总理,他为我们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2岁的周恩来来到了东北沈阳,有一次,他和同学闯进了租界,看到一个中国妇女受洋人的欺负,中国巡警欺软怕硬。回到学校后,在一次修身课上,周恩来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3、周恩来才12岁,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难怪魏校长都连连陈赞道有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4、有义句话叫:“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所以我们要刻苦学习,长大以后为国家做事。
1、崛起是指兴起、繁荣强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读书要以振兴中华为目标。这句话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
2、因为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周恩来说的。
2、1910年,12岁的周恩来随同伯父来到东北的沈阳,在当时的“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读书。
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的魏校长为了测验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一次讲“立命”的修身课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回答:“为明理而读书!”
也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
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则回答:“为挣钱,为吃饭,为不受欺侮而读书……”
还有一个鞋店老板的儿子说:“为家父而读书!”引的全班同学一阵笑声。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脸色沉了下来,他走到新来的周恩来座位旁边,问道:“周恩来,现在你来回答,为什么要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庄重地回答。
由于周恩来是南方人,魏校长一时间没能听懂他的回答,于是周恩来又沉着、大声地重复了一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异乎寻常的回答,使魏校长为之一振,也使得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校长万万没有想到这年幼的周恩来,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老校长高兴得连连点头称赞:“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3、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理想,周恩来成为了中国第一任总理,更成为了倍受世界人民景仰的一位时代伟人。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百年以来,一直在中华学子之间流传,成为他们共同的一句座右铭。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说的。
2、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3、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4、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