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减肥可以通过控制饮食还有锻炼来达到减肥的目的,这是最有效也是最科学的方法了,晚餐的话建议用水果来代替,晚上9点后绝对不要加餐,晚上吃东西最容易胖了,其次就是锻炼了,其实锻炼是更重要的一个环节,每天晚上去慢跑,跑到出大汗,每天需要坚持40分钟的有氧运动。
2、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平时多锻炼,尤其晚上饭后半小时锻炼,运动量不要过大。
3、尤其晚上不要吃肉、过饱。可以吃清淡、蔬菜、粗粮等。
不一定吃凉皮根据地方性
1、将150克澄粉倒入盆内。
2、加入15克面粉进去,加点面粉可使做出的凉皮有韧劲,更加劲道。
3、加清水,边加边用筷子搅拌。
4、搅拌成特别稀的面糊。
5、用勺子舀着呈流水状即可,面糊调的越稀越容易做成凉皮。
6、取一个干净的碟子,取一勺面糊倒入盘子内
7、倒入面糊后,用手晃一下,使面糊均匀的铺在盘底。
8、锅内放水,大火烧开,将盛了面糊的碟子放锅内,大火蒸2分钟,即可成型。
9、凉皮成型后,取出来放冷水中冷却30秒。可以取两个碟子轮流使用,取出一个碟子放水中冷却,锅中再放入下一个碟子。
10、冷却后的凉皮很轻松的就可以揭下来。
11、揭下来的凉皮表面刷一层香油,依次放入碟子内,每层之间都要刷,这样才不会粘在一起。
12、黄瓜切丝,蒜瓣剁碎,与切好的凉皮放在一起。放入适量辣椒油。放入花椒油。
月饼一开始的时候,并不叫做月饼,而是叫做胡饼,是古人在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来被延续下来。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为纪念太师闻仲,江浙一带的人们发明了一种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而“太师饼”也成了“月饼”的始祖。后来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了芝麻和胡桃,人们把胡桃和芝麻融入到月饼中,就发明了以胡桃仁为馅儿的圆饼,称其为“胡饼”。
据说唐太宗与杨贵妃在一次中秋夜,赏月吃胡饼时,因为唐太宗嫌胡饼的名字不好听,杨贵妃望着空中一轮明月,随口说出“不如叫月饼吧”,从那之后,“胡饼”就改名为月饼了。到了明代的时候,中秋吃月饼才开始在民间逐渐流传。而民间吃月饼,还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
在元朝末年,因为人们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各地都发生了反抗活动,而这时,朱元璋也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是因为元朝官兵搜查得很严,所以传递消息变得非常困难,这是刘伯温想出了一个计策,他让人到处散播流言,说冬瘟流行,只有家家户户买月饼才能够避免,于是就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在了月饼中。
而人们把月饼买回家后,发现了纸条上写着的“中秋节,杀鞑子,迎义军”的字样时,就分别送到了各地的起义军中,于是,在八月十五这天,各地同时起同应。那一天,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徐达攻下了元大都,起义获得了成功,所以也成就了“月饼起义”的佳话。
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自然重视“吃月饼”的习俗,每年到了中秋节的时候,就会给全体将士发月饼,于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样在民间流传至今。
1、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2、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
3、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1、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元宵”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中间夹糖馅,到了宋朝,称其为“浮元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后来,由于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因此,北方人称之为“元宵”,南方则称“汤圆”。
2、不论是北方的“滚”元宵,还是南方的“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