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庆节的来历: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其他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也有些是这个国家守护神的圣人节。
2、而中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如今,中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纪念日10月1日。
3、国庆节意义: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1、今天是国庆节,晴空万里,秋高气爽。
2、我们一家人开车经过宁波路十字路口时,看到对面广场上,人山人海,围成大大的一圈,真是热闹非凡。我们把车停在了停车场后,也挤进了人群。
3、哦,原来是一个残疾人歌舞团在演出。总的有十多位演员,有的大概只有六七十厘米高;有的双手拄着拐杖,有的只有一只手,还有两位坐在轮椅上,旁边站着一位盲人。
4、他们一个节目接一个节目地演,观众的掌声此起彼伏。摆在中央的爱心箱,接连有献爱心的人把钱放进去。我也掏出十元零花钱,放了进去。由于赶时间,演出还没结束,我们就匆匆地离开了。
5、虽然,他们都是残疾人,但是都有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我们应该多多关心和关爱他们,学习他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1、“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于帝王的登基、诞辰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将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2、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1、中秋节: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国庆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