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李林甫担任宰相,对于才能功业在他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威胁到他相位的的官员,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以文才仕进的。他表面和善,言语动听,却在暗中阴谋陷害。世人都称他是“口有蜜,腹有剑”。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近义词:刀头之蜜、阳奉阴违、两面三刀、口是心非、佛口蛇心、笑里藏刀、绵里藏针、心口不一、嘴甜心苦、甜言蜜语、言不由衷。
反义词:心直口快、嘴硬心软、心口如一、苦心婆心、良药苦口。
1、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2、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
3、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1、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肱骨之臣,不过廉颇居功自傲,因为看不惯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而出言不逊,蔺相如从国家大局出发并不与他计较。后来廉颇也意识到了错误,就背着荆条去跟蔺相如赔不是。
2、当初蔺相如因为凭借机智而使得完璧归赵,蔺相如立下此功之后也得到了赵王的信任跟器重。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地位上要比廉颇高一些。
3、廉颇是个直来直去的粗人,他对蔺相如也颇有怨言,并纵容自己的手下对蔺相如百般挑衅。不过蔺相如并不与廉颇计较,在他看来,他跟廉颇对赵国而言,都是一样重要的,他们俩人若是不和,肯定会给敌人可趁之机,为了国家安危着想,他也不会为了争一时的面子而跟廉颇闹矛盾的。
4、后来这话让廉颇知道了,他为自己的鲁莽和自私而感到惭愧。为了向蔺相如表达自己的歉意,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面前请罪。这就是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而也正是因为有了廉颇的负荆请罪,才有了后来他和蔺相如将相和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