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2、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1、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度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先擒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2、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瞒天过海的意思是,对某种事情防备得太周密,结果反而使意志松懈。平常见惯了的事情,就不容易起疑心。大凡阴谋藏在阳光之内,好像胸怀坦荡,光明正大似的。瞒天过海虽然带有一点夸大的手法,但也体现了这一计的严密性,很难被人察觉的出来。一些隐秘的,机密性的东西,从来就不暴露在外面,其实这一计被人们经常使用。
1、不要练马超!教程强制突破马超时候,小退即可! 第一个武将选:张辽,然后首充拿郭嘉!后期可以接着补吕布+貂蝉。
2、资源主要给郭嘉,其次吕布(打沙盘神将),其次貂蝉,张辽开始随便搞下就好!刚开始缺资源、缺沙漏是因为你卡主线任务了,所以一定要挨着做主线任务。
3、主要升级官邸,时间沙漏全部减官邸时间,火速升级官邸到6,然后升6级兵营,出6级兵,然后立马用元宝快速补兵,带6级兵去打城(找远一点)。
4、出兵前武将等级经验书吃满!看一下,切磋。有郭嘉、吕布要先撸了,不然等你打了第一波城,就刷没了。
1、在很多时候大家都认为孙子兵法是跟三十六计并列的军事奇书,但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计,讲的是计谋,而孙子兵法则讲的是计算,他无时无刻不在计算,算各种概率和可能,让你尽可能多地掌握战场上的优势。这是道和术的区别,层次也和境界也不一样。说白了三十六计是搞小聪明的书,而孙子兵法则是讲得如何实力致胜。
2、孙子兵法讲五事七计,五事叫做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孰就是孰能。意思也就是说敌我对比到底如何,谁更占理,谁更有能力,谁更占优势,谁更有纪律,谁的人更多,操练更熟练,赏罚更分明。让你比较天时地利人和,还有法治环境。
3、这其实就是现代管理中的swot模型,也就是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之所以要比较这些东西,就是为了知道敌我实力,计算之后你才知道我有没有胜算,有多少胜算。
4、孙子兵法讲的是,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这就是告诉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定要算明白了再打,如果要用这五事七计来衡量,诸葛亮的成绩就不及格,他六出祁山没有一次是谋定而后动,全都没有胜算。
5、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存亡全都在此一线,所以不要轻易的用兵。这是表明了一种对于军事的敬畏之心,所以孙子兵法的核心是不战,而不是好战,整篇孙子兵法永远在想办法用不战的方式,解决战的问题。
6、就好比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一次,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
7、好的医生不是能够治病,而是让你不得病。所以孙子跟伍子胥同时代,但是留下的精彩故事却没有伍子胥更多,也是因为这点,他总是不打仗,总在打仗之外就把事情解决了,所以也就没有表现的机会。但他历史的地位,却不是伍子胥能比的。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尽量少摩擦,少干架,发展才是硬道理。每个人都要对争执有一颗敬畏之心。无论公司也好,个人也罢,一旦陷入摩擦,必然造成巨大损失,大多数情况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8、所以说做人也是这样,那些总爱耍小聪明,看似很精明的人,最后却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倒是那些大智若愚,脚踏实地的人,最后都做出了一番事业。
1、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后来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2、瞒天过海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
3、以逸待劳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
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
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