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学习 >中国古代有什么著名的建筑书籍?
中国古代有什么著名的建筑书籍?
更新时间:2025-05-24 12:22:48

Ⅰ.中国古代有什么著名的建筑书籍?

1、木经

《木经》是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令人遗憾的是,这部书后来失传了。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简略记载,《木经》对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规格和各构件之间的比例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一直为后人广泛应用。《木经》的问世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一书,在很多部分上都是从《木经》上参照的。

2、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3、工程做法则例

清代为加强建筑业的管理,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编定并刊行了一部《工程做法》的术书,作为控制官工预算、作法、工料的依据。书中包括有土木瓦石、搭材起重、油画裱糊等十七个专业的内容和二十七种典型建筑的设计实例。该书虽然不尽完善,但对研究清代初期的建筑技术水平而言,是一份相当完备的资料。此外,清代政府还组织编写了多种具体工程的做法则例、做法册、物料价值等有关建筑的书籍作为辅助资料。同时民问匠师亦留传下不少工程做法抄本,所以说清代建筑营造方面的文字资料是历代中最丰富的。同时在政府的工程管理部门中特别设立了样式房及销算房,主管工程设计及核销经费,对提高宫殿官府工程的管理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样式房的雷发达家族及销算房的刘廷瓒等人,都是清代著名的工师。清工部《工程做法》和宋《营造法式》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

Ⅱ.中国古代十大著名书法家及故事

1、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成语“入木三分”就是王羲之的故事。

2、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三天才离去。

3、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唐代书法家,中国古代楷书四大家之一,创立“颜体”。代表作:“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三岁丧父,一家十几口靠亲友接济。虽家道中落,但颜家仍礼孝传家。儿时,颜真卿用黄土掺水后,和成稀泥涂于墙,待黄泥稍干,他用一根短木棍,在墙面上写字。行人惊讶地问他:“何不以笔墨习字?”他答:“家贫,不忍母亲烦忧。”

4、柳公权:(778年-865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等。创立“柳体”。

柳公权曾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文宗说:“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你应作首诗向我祝贺。”柳公权应声念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5、苏轼:(1037年—1101年),诗、词、散文、书、画等俱佳,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代表作《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嘉佑二年,苏轼应试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试官欧阳修赞赏。 论文中写道:“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修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6、黄庭坚(1045年——1105年),“宋四家”之一,代表作:《狄梁公碑》。

有一天,黄庭坚舅舅李常,见黄庭坚正伏案攻读,便想试一试外甥的才学。进书房时,李常见院内有一棵桑树,便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出一上联: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黄庭坚才思敏捷,以写字的毛笔,对出下联: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7、米芾(1051年-1107年),“宋四家”之一,代表作:《蜀素帖》。

米芾有洁癖,只要用手拿过东西,马上就把手洗一遍。无论走到哪里,仆人都带着一壶水,随时准备着伺候。米芾洗手从不用盆,嫌盆里的水不干净。仆人用一把银壶倒水,米芾用手接着水洗,洗完后还不用毛巾擦,两只手拍打拍打,直到晾干为止。

8、蔡襄(1012——1067年),“宋四家”之一,代表作:《万安桥记》。

蔡襄是个美髯公。一天,宋仁宗问他:“你的胡须非常漂亮,晚上睡觉时把它盖在被子之下吗,还是把它放在外面呢?”蔡襄无法回答。回到家后,晚上睡觉时,蔡襄思索仁宗的话,把胡须放在被子里面和外面,都感到不适,折腾了一个晚上无法睡着。

9、赵孟頫(1254年——1322年),“楷书四大家”之一,元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洛神赋》。

扬州有个姓赵的富豪,请人替他家的明月楼写对联,都不满意。一天,赵孟頫路过扬州,主人把他迎到明月楼,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他,请求赵孟頫替他写对联。赵孟頫提笔写道:“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非常高兴,把满席银制酒具全部送给了赵孟頫。

10、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明代书法家、画家。代表作:《山静日长》。

董其昌科举屡试不第,心情十分郁闷。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神人前来告诉他说:“你要等待袁可立和你同考,才有希望上榜”。他梦醒后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到各地学堂逐一查访,在千里之外终于找到比自己小七岁的袁可立。得知袁可立家中贫穷无力求学,就将袁可立带回家中共读。到袁可立二十多岁时,两人一起参加考试,结果在乡试和会试中都果然中榜。

Ⅲ.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1、中国神话故事是中国古代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在劳动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人类幼年时期通过幻想对天地宇宙、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生命探索、部族战争、劳动生活的稚拙的解说。中国神话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美好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神话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它的神奇、瑰丽,反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2、中国神话一直是人类最早的幻想形口头文学作品,上古的《山海经》有好多中国神话的影子,这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神话故事的典籍,独一无二,足以申请吉尼斯。中国神话创造了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中国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