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罽。”(《汉书·高祖纪》)规定商人不能穿带有图案花纹的细绫细葛料子制作的衣服,换句话说只能穿没有花纹的低质量的服装。汉朝政府在作出这项决定时,并没有对农民或其他平民的穿着作出规划,这时对商人的“特殊”待遇是限制他们服用华丽衣裳。这是我们看到的有关商人的早期服制资料。
2、隋朝关于人们的袍服,着重从料子的颜色上加以区别,政府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穿紫色的袍子,六品以下官兼用赤色的、绿色的,没有品级的胥吏着青色的,庶人用白色的,屠户、商人用黑色的,士卒用黄色的(《旧唐书·舆服志》)。品官、胥吏、农民、商人、士卒不同颜色的服装分得清清楚楚。
3、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定制,一、二、三品官,四、五品官,六、七品官,八、九品官各有其服饰,无品级的官吏、庶人、部曲、奴婢许穿绸、、布料的服装,颜色是黄的或白的,还可以用铜、铁制的带子和饰物,不得用金银玉带(《新唐书·车服》)。工商的服色也就在庶人的范围里了。唐太宗又规定,袍子加襕,庶民用白色。
4、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以服制多废坏,规定吃官粮的吏役“只得衣紫皂,庶人商旅只著白衣,此后不得参杂”(《旧五代史·明宗纪》)。商人与农民穿同样的衣服。
5、北宋太宗下令,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庶人、商贾、伎艺、不系官伶人,只许穿黑、白二色的衣服,用铁、角带钩,不得用紫色。富商大贾可以骑马,但马鞍不能带彩绘,工商庶人不能乘坐檐子,可以乘车,或二人抬的兜子(《宋代·舆服志》)。
6、金朝服色制度,把工商包括在内的庶人,许用绸、绢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丝绵做衣料,头巾、腰带、领帕准用芝麻罗制作。
7、明太祖朱元璋对商人的服饰有严格商人只能用绢、布,而不得衣绸、纱之服,如果农民家里有一个人做买卖,全家的衣着就跌入商人的行列,不能再用绸纱做料子了。农民戴斗笠、蒲笠,可以出入市井,包括商人在内的不事农业的人不许戴。到明武宗时,增加一条禁令,商人与贱民仆役、倡优不许穿用貂皮大衣。
8、各个朝代服饰制度表明,各种身份的人,百官、士人、农民、工匠、商人、士卒、隶役、倡优都有特定的衣服及其装饰品。工商不同于贵族官僚,也不同于有功名的读书人;有的朝代中工商虽在庶人范畴内,似乎与农民相同,但多数情况下又不能服农民之服,所以就总的情形讲,有异于农民,不及农民;它与士兵、奴隶、贱民等类人也不一样。商人服饰的特点主要有三条。一是只能用低质量的衣料和其他原料,如只能穿粗绸的,生丝制品的绢,棉布,铜或铁的衣带钩,不能穿绫罗绸缎等高级衣料制品,也不能用金银玉石做衣服装饰物。二是衣服上不能有花纹图案,必须是素的,而不能像皇帝、贵族、官员那样有日月山川及动物的图像。三是衣服颜色必须是白色、黑色两种,其他颜色不能用。总起来讲衣服质量是低的。 商人不乏有钱者,有财力制作各种高质量的服装,但政府规定的服制使他们不能凭金钱穿着豪华的衣装。
1、古代圆房是指让原来就有婚姻关系但是还没住在一起的男女开始睡在一起。古时候,家里穷就送女孩到婆家养活,称为童养媳,童养媳虽然从小就住在男方家,但是不会和她的丈夫睡在一起。必须等到男方年纪到了成年之后,才能举行一场简单的仪式,并通知亲朋好友喝喜酒拜堂成为正式夫妻,这样之后就可以睡在一起了,这就叫做圆房。所以童养媳只有圆房后才能和丈夫同床。
2、还有一个解释是古时候的通讯不发达,双方距离远,一方到另一方去结婚,如果突然有了突发事故,那么不能回去就只能住在一家,但是他们虽然已经有了婚约却不能同房,要等到真正结婚后举办仪式之后才能同房,这叫做圆房。
1、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4、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5、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9、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0、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三郎有两种涵义:
1、一为秦汉时已形成的郎官制度的三郎。始见于《史记.秦本记》的“近官三郎”。《索隐》云∶“三郎谓中郎、外郎、散郎”。《史记会注考证》引苏林注,谓三郎为中郎、郎中、外郎。三郎源于先秦时的郎中,秦及汉初皆为皇帝宿卫近官。
2、二为可能是民间神。唐薛用弱《集异记》载卢某之妻忽死,正谏大夫明崇俨以为系泰山三郎夺之,因用太乙直符檄告泰山三郎而使其重生。泰山神有子,始见《北魏书.段承根传》。泰山三郎在唐以后颇受民间崇拜,五代范资《玉堂闲话》记泰山下有三郎君神祠,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四年,曾封其为威雄大将军,至北宋真宗祥符七年又封为炳灵公,江南地方有炳灵公庙,并以其为火祖,逢其诞日则加祭祀。见于唐代文献,不仅泰山之神有子三郎,而且华山之神有子名三郎,亦见《广异记》等书所记。五岳五方帝崇拜由来已久,道教文献也称泰山神为东岳帝、华山神为西岳帝、南岳神为南岳帝等,印文中的“南帝三郎”,其文是否同于泰山三郎、华山三郎,尚不清楚,因为记载泰山、华山三郎的都为较晚的文献。
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楼大防: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
徐文长: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陆游: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金声:穷已彻骨,尚有一分生涯,饿死不如读书;学未惬心,正须百般磨炼,文通即是运通。
郑板桥:咬住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蒋士铨:至乐莫过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寡智乃能习静,寡营乃可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