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住时间。面试时自我介绍一般在3至5分钟结束,最多不超过10分钟。
2、做好内容把控。介绍个人履历,要把握“重点突出”的原则。介绍个人业绩,把自己在不同阶段做成的有代表性的事情介绍清楚。注意,介绍自己最擅长的一定要与应聘的岗位密切相关。
3、自我介绍要围绕岗位胜任力展开。。与岗位匹配度有关的事情,尤其是最近三到五年最为重点介绍。早期干的事情若与岗位匹配度相关,在同一专业领域里,也可以介绍。
深刻理解诗歌,确定感情基调。拿到一篇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比如,磅礴大气的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岳飞的《满江红》;悲伤惆怅的如李煜的《虞美人》、《相见欢》。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基调之后才能确定用哪一种感情去朗诵比较合适。
使用标准普通话,吐齿清晰。普通话在诗歌朗诵中很重要,一定要注意发音准确,分清楚“f”和“h”、“b”和“p”、“n”和“l”、前鼻音和后鼻音等的区别,不然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一口带着陕北口音、椒盐口音的普通话一出来就直接毁了。
适当停顿。好的朗诵是要适当停顿的,朗诵不是要求一口气不喘的背诵下来,在每个句子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是需要适当的停顿的,不是仅仅只在标点处停顿,如曹操的《观沧海》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但是,一定不要乱停顿,如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停顿错误,而应该是“断肠人/在天涯”。
适时重音。重音也是非常重要的,适时的重音给人以强调之感,比如在一些人物、地点、动词、语气词等地方适时的重音,例如“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在“明星现”、“点”、“街灯”处加重音。
语速时缓时急。一般来说,朗诵不是一直保持一种速度的,而是根据心情、境况等时缓时急,例如在表达兴奋、激动、欢快的词句时宜用快一点的声音,而在表达哀伤、痛苦、怀念等词句时宜用慢一点的语速,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适合慢一点的语速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把握住语气语调。诗歌朗诵中一定要有语气语调的变化,要有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表达词句的意思,如“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用疑问的语气;戴望舒的“像我一样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用迷茫的语气。
仪表仪态及动作。如果是登台朗诵需要注意仪表仪态、行为举止、目光及手势动作。上台下台要从容不迫,站立时有良好站姿,目光要与观众席有接触,可以添加适当的手势但不宜过多,以免喧宾夺主。
1、分析:
作者描摹庖丁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用两个拟声词:“砉然”、“騞然”;合于“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了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凸显其达到至高境界时,动作极其自如,解牛时发出轻快的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
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
庖丁讲了自己的解牛经历。即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始时)“所见无非牛者”;第二个阶段是(3年)“未尝见全牛”;第三个阶段是(方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从后文“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可看出“方今”应该是19年后,足见庖丁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
作者描写了庖丁解牛场面时。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庖丁谈到了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保持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暗示做事要遵循规律,顺其自然。
《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2、梗概: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只要是接触到牛的地方,以及宰牛的手段,每一动作,都发出声音。而且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于是梁惠王惊讶说到:“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是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现在宰起牛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1、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原文: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