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嫦娥奔月: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嫦娥奔月”。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居然同时出现了十个一模一样的太阳,强烈的太阳光线晒得大地干裂,河流干枯,人们仿佛身处于温度极高的蒸炉中,简直苦不堪言。
2、好在一位身有神力的英雄壮士,不忍心再看老百姓们受苦,于是在山巅用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将多余的9个太阳全部射下,只留一个为人们带来光明。人们再也不用忍受十个太阳照射的痛苦,对这位射日英雄十分敬重和爱戴,这位英雄就是鼎鼎有名的后羿。
3、后羿立下射日神功,解决百姓于水火之中,这样的壮举传到了王母娘娘的耳中,王母被其勇敢和善良感动于是特地赏赐给他一丸仙药,吃后便可逃脱生老病死飞升成仙。然而,后羿与发妻嫦娥恩恩爱爱情深义重,不忍心抛下嫦娥独自升仙,于是将仙药悄悄藏了起来。
4、这件事情却传入了逢蒙耳中,他一心想夺取仙药,嫦娥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吞下仙药,变成仙子飞到了月亮上。后羿回家后悲痛不已,万分思念妻子,幸有一位神仙告知,只要在八月十五月圆夜用面粉制成一种圆月形状的糕点摆放好,就可让妻子回家团聚,这个糕点就是现在的月饼,人们在中秋吃月饼和家人团圆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1、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团圆节。
2、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2、小时不识月,胡作白玉盘“何不做一轮皎月,与玉兔相伴,不也清幽?
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4、一轮圆月心中挂,一块月饼嘴边尝,一方圆桌齐围坐,一家团圆心中乐。
5、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6、赏中秋佳月,月下不褪铅华,人团圆月下。
7、唯到中秋节,人月两团圆。
8、数十年过去,就如夜间一声叹息,唯有每年中秋夜晚,我会静心思考……
1、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2、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3、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4、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5、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 (苏轼.《水调歌头》)
7、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1、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2、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