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节课因为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兴趣和爱好非常广泛,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又对单调持久的动作容易感到疫劳和厌倦,为了能把这节课上的更好,我运用了电教手段,音乐进课堂,下面我通过三个部分来加以说明这节课的内容。
2、准备部分:学生成四列横队站立,师生问好,课堂常规的练习,然后进行集中注意游戏的练习,《大西瓜、小西瓜》,目的是从课的开始就使学生对这节课学习的内穴感兴趣,注意力集中了,有利于全课教学的任务能够更好的完成。
3、基本部分:模仿操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直关教学的方法和集体练习的方法来进行模仿操的练习,同时根据模仿操的动作有些简单、连贵、要领好记的特点,我们采取了音乐进行课堂的电教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的韵律活动。在初步学会模仿动作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建立对模仿操的性趣,我配上了音乐来进行不断的练习, 激发学生对模仿的情趣,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这里就达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后进行游戏,单脚跳接力;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和身体的协调性。培养学生认真练习和坚持到底的优良作风。
4、结束部份:学生跳起轻松愉快、优美欢快的集体舞进行放松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结束本课。
1、导入
现在已经是金秋十月了,再过不到两个月就到冬天了。大家对冬天的印象是怎么样的呢?……
寒风刺骨?冰天雪地?
你们知道济南在哪里吗?——山东省。
在我国的北方还是南方?——北方。
通常,“冬天”给人的感觉是寒冷的。北方的冬天呢,更冷!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一起去感受一下济南的冬天,看看与我们想象中的北方的冬天有何不同。
2、老舍的生平及其创作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46年春,老舍去美国讲学。新中国成立后,应周恩来的邀请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8月24日,老舍被林彪、江青及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7岁。
老舍一生著作丰富,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他的作品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这时期他生活比较愉快,在创作上也是丰收期。
3、听课文录音,思考以下问题
(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温晴的宝地。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先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再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最后写冬天的水色。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4、全班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5、分析文章结构
整体板书:
与北平的冬天比较:无风声
天气 与伦敦的冬天比较:无浓雾 温晴、宝地
与热带的冬天比较:无毒日
阳光朗照下的山(小摇篮)
山:(总)暖和安适的理想世界—(分)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的远山(小水墨画)
水: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济南清亮、鲜明的色彩。(蓝水晶)
6、研读与赏析
(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3)教师小结: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7、比较几组句子,看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课件显示)
(1)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B.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比较:A句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的修辞,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关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B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A.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B.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比较:A句把夕阳斜射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与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B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B.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比较: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人。A句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然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B句用一“倒影”所不及的。
《济南的冬天》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济南特有的冬景的喜爱和赞美。
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
1、说教材内容:《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是两篇精读课文中的一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初次读这篇课文,我就被课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所蕰含的深刻道理深深吸引,课文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比喻、深奥的说法、激荡起伏的情感,但是朴实、自然、亲切的行文,却给人留下了深刻清晰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就像文章中父亲说的话一样
“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感受情感、领悟生活哲理的好文章。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恰当巧妙地详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学生情况: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学习上,他们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这就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循善诱,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会学习,会生活。
4、根据本课的内容及特点,学生的情况,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训练,确定以下教学目标,重点学难点。
教学目标:通过预习自主掌握本课的生字,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5、说教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在学习中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6、说学法: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