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是因为屈原看到国家将亡时,就在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老百姓为了找到他的尸体,就划着船去打捞,并且把米饭撒到江中,让鱼虾吃米饭,不让吃屈原的尸体,于是就有了端午节,有了赛龙舟,有了吃粽子的习俗,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特殊的食品。一在延续到今天。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端午的鸭蛋: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5、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端午节最大的传统习俗。很久以前,端午节人们包粽子是将其扔到河里喂鱼,把鱼儿喂饱就不会去吃屈原的身体,以此来纪念屈原。
赛龙舟。赛龙舟也是纪念屈原大诗人的,起源于楚人舍不得屈原投江,很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以赛龙舟来纪念屈原。
佩戴香囊。端午节孩子佩戴香囊,在传说中有辟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料,清香四溢,可以制作成不同形状,小巧可爱。
在门两旁悬挂艾叶。端午节家家户户打扫庭院,人们把艾叶插在门眉,悬于堂中。
点雄黄酒。雄黄是一种药材,可以杀百毒。在端午节,将它泡在酒中,抹在孩子耳朵、手腕、脚腕,这样可以祛除蚊虫、蛇、蝎子、蜈蚣等。
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挂钟馗像,用来镇宅辟邪。
1、椰汁饼干。这饼干没有加入任何油脂类,清爽并有浓郁的椰子香,是一款印尼风味的饼干。
2、蛋:糖=1:1 (我用1:0.8的比例,这样椰子味更香浓)椰子粉,一般是10颗蛋用4包,但我用三颗蛋做,就已经了3包。我喜欢香浓椰子味~~
3、木薯淀粉,这个木薯淀粉要炒成能够飞扬的熟粉,也是很容易操作的。
4、做法:蛋+糖,打至发白浓稠,写8字不容易划开。一般打蛋器5档速打20分钟就差不多了。
5、把椰子粉加入蛋糊里,拌匀。
6、分多次加入炒制好的木薯淀粉,搓成软硬适中的面团。
7、放入磨具。(我叔婆家的磨具可是她当年的嫁妆,没敢借用,我就用了饼干模子,烤好的饼干太薄,极易碎,但不影响味道)
8、放入200度的烤箱烤,如果擀成薄片用饼干模子做的话,烤4分钟就可以。但如果是用我叔婆那种模子,就要10分钟之久,反正看到表面有点金黄就可以出炉了。
1、糯米粉中加入红糖,搅拌均匀后,加入适量的温水,揉成光滑的糯米团。
2、把糯米团揉搓成长条状。
3、盘子下面撒一层糯米粉,把糯米团揉搓成一个个小小的糯米丸子。
4、依次把所有的糯米小丸子都做好,晃动一下盘子,让它们都均匀的裹满糯米粉,防止粘连。
5、锅里倒入适量的水,放入糯米珍珠小丸子煮熟即可。
6、煮熟的糯米珍珠丸子迅速的过两遍冰水,这样可以更Q弹。
7、然后将做好的珍珠放在奶茶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