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腊牛羊肉
西安老牌的腊牛羊肉绝对是不能错过的土特产,它经过特殊的熏烤技术制成,口感要比新鲜的牛羊肉美味百辈,其看起来色泽红润、尝起来酥嫩柔韧,让人回味无穷。
2、西安凉皮
西安凉皮是陕西的著名小吃,味道酸、辣、爽口、凉香,皮子劲道,很适合夏天吃。 凉皮的制作方法讲究,也被叫做“酿皮子”,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凉爽可口。 是关中西府的重要名吃。
3、镇安大板栗
镇安大板栗是陕西土特产,主要产于镇安县,一般3至4年就有挂果,7至8年果苞满枝,10至15年进入盛果期。镇安大板栗一般八至九月成熟,果实外壳满刺青苞,成熟后青苞炸裂,果扁圆,棕褐色,壳嘴有柔毛,贴果实处有膜皮,果肉呈乳黄色,甘美可口,老幼皆宜。
4、洛南核桃
洛南特产的核桃特色鲜明,个大、果仁饱满、皮薄、质优,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洛南县素称“核桃之乡”的美誉,核桃的栽培历史已经有上千年,核桃产量高,果实饱满,口感油香,具有补气养血、补肾固精、温肺润肠的作用。
5、临潼石榴
临潼石榴是陕西地区的知名特产,临潼石榴共有十七个品种,可分甜、酸两个品种群,甜石榴中有“临潼净皮甜”、“临潼天红蛋”、“临潼鲁峪蛋”三个大品种;酸石榴中有“大红酸”和“鲁峪酸”两个大品种,素以色泽艳丽,果大皮薄,汁多味甜而闻名。
6、甑糕
甑糕是西安地区特有的汉族风味小吃,它是由糯米、红枣、红豆放置在铁甑上蒸制而成,历史十分的悠久。
7、黄桂稠酒
黄桂稠酒在西安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典说的“贵妃醉酒”指的就是西安的稠酒,它真正意义上来说并不是酒,而是一种口感醇香的饮料,很适合女生饮用。
1、艺术生考文化课其实和高考差不多的、只不过是分AB两种卷子!只是部分内容不一样的、其实没多大区别!考试语数外、文综或者是理综(PS:如果你选的文科就考试文综如果选的例理科就考试理综)。总分是750:其中语文满分150、数学满分159、外语满分150、文综/理综一张卷子满分300。)
2、艺考生文化课和普通类的一样,满分750分,数学、语文、英语三大主科每科150分,文科生答文综合(史地政)卷300分,理科生答理综合卷(物化生)300分,不过艺考生更适合文科,招生人数多,专业选择也多。
3、其实不管是艺术生的文化课还是文化类的考生,他们的考试科目都是完全一样的,全部都是按照文科类型的考试科目来考核,主要包含的语文、数学、英语以及文综这四个科目,4个科目的分值前三门课程都是150分满分值,文综的课程总分为300分,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复习时间分配上,一定要注意按照分值占比去投入到不同科目不同模块的复习当中。
1、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其中部分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部分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此外,化合反应一般释放出能量。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的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只有化合物才能发生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化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包括金属与金属盐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1、东南亚总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
2、东南亚在构造地形上可分为两大单元,一是比较稳定的印度-马来地块,二是地壳变动比较活跃的新褶皱山地。具有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两种类型,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为主,可分为两个亚区。
3、中南半岛因在中国以南而得名。中南半岛北部同中国山水相连,地势北高南低,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
4、东南亚地处热带,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农作物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1、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2、贴窗花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3、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4、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