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酿皮,酿皮是地方风味较浓的青海传统小吃。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2、兹油包子,早年由于物资匮乏,老西宁一些贫困人家自发研制出的一种面食,以炒熟的白面与剁碎的猪板油为馅,以擀好的生面为皮,捏成包子,最为考验手艺的则是做包子馅这道工序,白面放多则包子干涩,猪油放多,则馅较油腻无法成型,久蒸之后外皮容易破烂,只有白面与猪油配比恰到好处。
3、焜锅馍馍,初来青海的人,异口同声称赞“青海人的馒头花样多”。青海人不叫馒头,而称馍馍。“馍馍”又只是一个总称。青海农业区和半农业区各族人民常吃的馍馍千姿百态,品种繁多,如花卷、油包、油饼、曲连、油香、炉馍馍、馒头(祭祖用的大馍馍)、焜锅馍馍等等。它们是逢年过节,串亲访友经常携带的传统礼品,也是每饭难离的主食。
4、“秃秃麻食”,简称麻食,意为手搓的面疙瘩,是古代突厥人的一种常见面食。先将面和好,反复揉匀后切成小方块,再用拇指搓碾成一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称“猫耳朵”;最后将做好的麻食投入沸水中煮熟,捞出后加入各种作料,或煎炒或凉拌或焖煮,食用方法很多。一般是放羊肉、浇肉汤,下葱蒜末、香菜末调味食用。麻食的做法比面条费工,关键是和面、揉面、搓面,因吃法讲究,富于变化而成为青海人敬客、迎宾、聚会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明代美食家黄正一在《事物组珠》一书中说:“秃秃麻食是面作小卷饼,煮熟入炒肉汁食。”
5、油炸糕,西宁传统特色糕点。油炸糕比较讲究,具有个儿小、皮儿薄、花样多三个特点,其花样品种分豆馅、糖馅。豆馅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种;糖馅有红糖、白糖两种,另外各加青红丝、玫瑰、核桃仁、果脯等;无论是哪种馅的油糕,吃起来都是外酥里嫩,回味无穷。
1、《食指的诗》主要内容包括海洋三部曲、烟、酒、相信未来、鱼儿三部曲、命运、书简(一)、书简(二)、希望、寒风、胜利者的诗章、窗花、新情歌对唱、我这样说、这是干脆忘掉她吧、黄昏、在你出发的时候、灵魂之一、灵魂之二、你们相爱、送北大荒的战友、冬夜月台送别、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待重逢、给朋友、农村“十·一”抒情、杨家川、我们这一代、南京长江大桥、新兵、澜沧江,湄公河、架设兵之歌、吹向母亲身边的海风、红旗渠组歌、我不相信这样的讯息、最后一班车、敬酒、陨石雨的神话和传说、无题、田间休息、疯狗、风雪中的红军哨兵等。
2、诗人食指写有诗作集《食指的诗》,里面包含了作者大部分作品。
方法一:强迫症药物治疗一般在药物达到治疗剂量以后,大约在4~8周后出现明显好转。以后需要巩固治疗剂量约半年以上,再根据病情的演变,由医生决定是否可以可以适当减少剂量,然后以一个较低而又有效的剂量做维持治疗。
方法二:治疗强迫症,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按其症状的严重程度来分类治疗:对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可以直接用心理治疗就可以治愈,而不必使用药物。而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比较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在心理治疗为主的情况下,辅助地使用药物。
方法三:对于强迫症的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单独应用,但二者相结合可产生更好的效果,因为强迫症的病因涉及到人格特征、思维模式、家庭环境等因素,所以,单纯药物治疗疗效不够彻底,对其人格、思维模式的矫正和完善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