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
2、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长平之战发生时间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3、纸上谈兵,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纸上谈兵主要讲述的是: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真正打仗的时候,赵括领军打仗一败涂地,最后弄得人心惶惶惨败而归的故事。
2、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的意思: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纸上谈兵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但赵奢担忧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建议赵国不用他为将。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赵军在长平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秦军无法取胜,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致使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