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是许镜清谱曲,阎肃作词的一首歌曲,由张暴默首唱,是1986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插曲和主题歌,在第11集后由蒋大为演唱。
2、该首歌曲1986年秋季被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艺宣传材料。1988年获首届中国十佳影视金曲奖。
3、从歌词音调本身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歌曲旋律的起伏和节奏安排与朗读时的节奏(音节、句读、语气)和抑扬顿挫(普通话的四声)是基本吻合的,只此一点就决定了这是一首中国歌曲。
1、唐僧,上辈子是金蝉子,父亲是状元郎,外祖是国相,而他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拜把子兄弟,享誉女儿国的御弟哥哥,这简直就是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他在取经的路上很执直,所有的心思都在去西天取经这一件事情上,不畏艰难困苦,也不顾妖魔鬼怪。他所代表的就是一个人的信念,都说一个人没有理想的话,那他和一条鱼有什么区别,一个人所拥有的信念才是支撑他一路走下去的支柱。
2、孙悟空从出世的那一刻就是与众不同的,在一群猴子想要探查瀑布里面的情况却心生害怕的时候,他成了第一个翻进水帘洞里称王的石猴;在大家都对生老病死默默认可的时候,他放弃猴王的地位去寻找长生不老之法;后来大闹天宫、取经路上一路斩妖除魔更是让所有人看见一个本领大过天的形象。他所代表的就是一个人的能力和责任,都说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所以孙悟空正是能之大者,所以是取经路上的除妖担当。
3、沙和尚老老实实,给人的感觉本事不大、脾气也没有、不爱惹事非、也不招人恨。但是他虽然本领不多,却吃苦耐劳,一路上负责整个取经团队的吃住洗涮,担着担子一走就是十万八千里。他所代表的就是一个人的勤劳,勤能补拙,勤劳才能让人走得更加踏实。
4、猪八戒,他本事不大、却事事少不了他,等不到取经人,他自已先去成了亲;取经路上,他撂挑子最多,吃得最多,姐姐妹妹喊得最多,还知道往耳朵眼里藏私房钱。感觉如果取经团队没有他,好像能少了很多的麻烦,但他却也是不可缺少的,他所代表的正是一个人的欲望,人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口腹之欲、对名利的欲望等等,正是这些欲望才让一个人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1、《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
2、《西游记》是讲述齐天大圣孙悟空不平凡的出生,与其在花果山,水帘洞的生活,后来,与师父唐三藏,师兄弟猪八戒,沙悟净展开前往西天取经的艰辛旅途。
3、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讲的是孙悟空在花果山出生,因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来,唐僧去西天取经,它便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它们师徒一路降妖除魔的故事。
降妖除魔的故事有:三打白骨精、琵琶洞斩女妖、大战红孩儿等等。书中讲的是师徒四人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我最喜欢看孙悟空降妖除魔那一部分。有的时候唐僧说悟空行凶,我觉得是唐僧的错。孙悟空并不坏,只是它大闹天宫时我觉得它有点过份了,其它的没什么了。这就是我对这书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