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国栎阳位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
2、早在五千年前,先民就在古栎阳繁衍生息。后来周文王开辟了岐山至芮虞的道路,古道经过古栎阳,使其得到发展。
3、栎阳是战国初秦献公和秦孝公的都城。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国迁都栎阳。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营建了咸阳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迁都咸阳。
4、秦国定都栎阳,共历二世、三十四年。
1、魏国领土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
2、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的魏国又被称为梁国。
3、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毕万(毕公高之裔孙)。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发动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1、泛指黄河以北地区,历史上为燕国和赵国,是河北省的代名词。
2、“燕南赵北”一语,最早见于《后汉书·公孙墩传》,有童谣曰:“燕南陲,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说的是公孙瓒在此据重兵,筑高楼,以待天下之变的事。
3、唐代杨炯《唐赠荆州刺史成公神道碑》:“以某年月日,归葬於某原。碣石、恒山,燕 南赵北,礼仪光被,宗族相临。”北宋 苏轼《定州到任谢执政启》:“燕南 赵北,昔称谋帅之难;尺短寸长,今以乏人而授。”南宋陆游《涉白马渡慨然有怀》诗:“太行之下吹虏尘,燕南赵北空无人。”南宋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一词有:“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4、清圣祖康熙帝《赵北口》:“赵北时巡至,燕南古戍闻。人烟生晓市,桥影漾晴云。浴鸟迎船出,垂杨隔浦分。中流清赏洽,萧鼓陋横汾。”清高宗乾隆《鄚州道中》诗云:“我爱燕南赵北间,溪村是处碧波环。若教图入横披画,更合移来儿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