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明艳春光的描绘以及无聊的生活的叙述,表现出诗人心中蕴含的无限愁绪。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时,诗人却只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这与诗人心中的壮志形成了明显反差,因此全诗充满结肠难解的郁郁愁情。
2、原文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3、译文
世态人情这些年来薄得像透明的纱,谁让我还要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
只身住在小客楼上,夜里一听到春雨淅淅沥沥,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
短小的纸张斜着运笔,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兴起风尘会沾污我衣的感叹,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1、采用了正面描写手法。这首诗的第三至六句正侧面描写结合,描写了蜀道的艰险。三、四句正面描写了高高的岷山上终年积雪不化,阴森的栈道多次被战火烧毁的景象。
2、采用了侧面手法。五、六句从侧面写蜀道的艰险,车轮在回转曲折的山路被摧毁,车骑在七星桥上受阻,用来反衬蜀道艰险难行。
1、象征、衬托、烘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都是散文的表现手法。
2、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1、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