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木灰。根据《礼传·内则》记载:“冠带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澣。”也就是说,最早的古人是用草木灰当去污剂使用,因为含有碳酸钾,能去掉衣服上的污垢。
2、草木灰和贝壳灰混合物。根据《考工记》记载:“练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摇之蜃。”蜃就是贝壳灰,含有氢氧化钙,与草木灰混在一起,能生成氢氧化钾,用它浸在水中来洗丝织品时,与丝织品表面附着的油脂产生化学作用生成“钾肥皂”,能把丝织品洗得干净亮丽。
3、皂角。根据《冷庐杂识·油污衣方》记载:“油污衣,面涂法最佳。用生麦粉入冷水调匀,厚涂患处,越宿干透,以百沸热汤和皂角洗之,油化无迹。”魏晋时的古人开始用皂角和澡豆来洗衣物,将皂角捣烂,做成球状,用于洗脸洗身。皂角在水中能生成泡沫,有去污的性能。
4、澡豆。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里说,把猪胰腺上的污血洗净,撕除上面的脂肪肝磨成糊状,加入黄豆粉和香料,搅拌均匀后,通风处风干后就成了能洗去衣物污垢的澡豆。而澡豆含有消化酶和卵磷脂几种成份,增加了去污去垢的能力。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所以它算是当时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
5、捣衣杵、棒槌。古代劳动人民洗衣多使用捣衣杵,木质,形状和棒球棒相似,长约30厘米,靠捣衣杵打衣服时的力量,用水把污垢带出来。因此我国古代洗衣服被称为“捣衣”。
1、祭祀。腊月本就源于祭祀,精神供佛,祈求和庆祝丰收,主旋律自然不会变。
2、吃冰。腊八前一天人们会提前用容器装满水,做成冰块。相传腊八那天吃冰,一年都不会肚子疼。
3、腊八面。很多人都听说腊八粥,在不太常吃米饭的地方,都是用腊八面代替腊八粥的。
4、腊八豆腐。这是源于安徽的民间特产。在当地,每家每户都会在腊八前后晒豆腐。
5、腊八蒜。腊八蒜以紫皮蒜为最优,泡在米醋中,然后用小坛装好封口,冷藏起来,一直等到蒜变绿,即可食用。解腻,帮助消化。
6、腊八醋。前面提过的醋泡大蒜的醋就是腊八醋,腊八醋要泡至初一,吃饺子蘸腊八醋,别有一番味道。
7、腊八粥。腊八粥应该是家喻户晓的腊八习俗,用以庆祝丰收。现代人的腊八粥通常包括:大米、花生、绿豆、红豆、莲子、扁豆、红枣、桂圆、山药、百合,枸杞子、薏米、小米等,依据个人口味可加糖或盐。
1、古人称四十岁的人为不惑。出自《论语·为政》篇有孔子的一段人生为学进德的自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四十不惑意思是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
3、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