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腊八粥的故事。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2、腊八粥的做法。先准备小籼米50克、糯米20克、黑米20克、糙米20克、红豆15克、芸豆15克、花生20克、莲子15克、红枣10颗、桂圆干7颗、葡萄干20克,并提前浸泡芸豆、赤豆和糙米一晚,红枣洗净去核。隔天把除葡萄干以外的材料,全部放在电饭煲或压力煲里,并加入适量清水,启动电饭煲或压力煲。快煲好时加入清洗过的葡萄干即可,喜欢甜一点可以加少量冰糖。
1、关于宁波人立夏为什么吃蛋的风俗,就是一种记忆跟传统。因为在几十年之前,然后家家户户都比较穷,那个时候能够吃鸡蛋;其实是非常奢侈的一个行为,所以不管是什么节气还是什么节日,然后家家户户都会吃一点鸡蛋补充能量的。
2、“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1、在殷周时期的江浙一点人民为了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太师饼边薄心厚跟现在的月饼很相似,这也是现在月饼的始祖。后来到了汉代芝麻、胡核(核桃)等的辅料引进中国后边出现了以胡核等为馅的圆形饼,又名胡饼。
2、到了唐代,在民间已经有了专门生产月饼的饼师。并且也已经成为京城长安街上为人熟知的糕点,但并还没有成为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相传在一年中秋之夜,杨贵妃观赏皎洁的明月,看见胡饼和月亮的外形很像,便随口而出月饼,自此月饼之称便开始在民间传开。
3、到了北宋,中秋节皇家都喜欢吃一种叫做宫饼的糕点,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4、明代,有聪明的饼师刻制了一些带有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图案的器具用于在月饼上印制各种各样的图案。那时的中秋节吃月饼已经在民间逐渐流传,带有神话故事的月饼出现更是受到人民的欢迎。
1、孔雀鱼是吃小虾,鱼吃虾,是自然规律。
2、如果是已经成年的工具虾,因为个头也有2到4公分,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孔雀鱼肯定不会吃它们。因为孔雀鱼的嘴巴没有那么大,也吃不下它们。
3、但是如果这些黑壳虾或者樱花虾,在鱼缸里面繁殖出来的小虾,就会被孔雀鱼吃掉。因为这些繁殖出来的小虾太小了,就只有几毫米而已,在孔雀眼中就是美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