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3、《清明》
宋·陆游
气候江吴异,清明乃尔寒!
老增丘墓感,贫苦道途难。
燕子家家入,梨花树树残。
一春回首尽,怀抱若为宽?
4、《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吃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2、吃清明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3、吃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1、青团子:清明吃青团子是很多地区都有的习惯。做青团子不同地区用的食材也不大一样,我们当地人做青团子喜欢用嫩艾或者小棘姆草,还有的地区会用鼠曲草、浆麦草来做,也都各有风味,这些野菜食材,也是春天不可错过的美食,这个季节吃最合适不过了,做成青团子包入自己喜欢的馅料,色泽碧绿,看着就非常有食欲,外皮软糯,里面的鲜香香甜,当零食吃是小朋友的最爱。是很多地区清明必吃的一道美食之一。而且春天吃嫩艾对身体健康也是很有帮助的,不仅好吃,还有健康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2、艾粄:艾粄是南方客家人清明必吃的美食之一,同样也是用的艾草来做的,口感清香软糯,包入自己喜欢的馅料,只是造型上跟青团子不太一样,会用特殊的叶子包裹起来,防止粘黏在一起,有的地区会用芭蕉叶来包,也都各有风味,也是一道清明不可错过的美食之一。而且在老一辈的客家人都有这样一种说法,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所以说吃艾粄不仅好吃,还有一整年身体健康的美好寓意。
3、馓子:馓子在我们当地不常见,但也是有很长的历史了,古时候,清明前有个寒食节,不能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于是人们做了麻油馓子,叫做寒具,食用、携带、收藏都很方便。馓子为油炸食品,香香脆脆,特别好吃,备受食客们的喜爱,所以一直流传至今。因此清明还有吃馓子的习惯,吃法也很多样开水加红糖冲泡麻油馓子也是不错的吃法。
4、芥菜饭:在南方部分地区有清明吃芥菜饭的习惯,而且从二月二一直延续到清明都有吃,因为芥菜中维生素含量丰富,过去条件不好,说吃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人们希望这一整年都能健健康康度过的美好寓意。芥菜还能清热解暑,清明有空不妨给家人煮上一碗芥菜饭吃。
5、清明饭:除了芥菜饭,清明还有清明的特色美食清明饭。清明饭就是用各种春天的野草搭配在一起做的,常用的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荠菜、枸杞叶等等。搭配蒸好的米饭或者糯米饭一起拌匀了吃,一口咬下去都是春天的味道。这些春天吃的野菜多吃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也是清明不可错过的美食之一。
6、薄饼:除了以上的美食,很多地区清明还有吃薄饼,在福建很多地区都保留这个清明吃薄饼”的习惯,薄饼里包裹一些美好寓意的食材一起吃,不仅营养好吃,还代表着美好的寓意。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的美好寓意。所以清明有条件不妨也吃一些博饼春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