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学习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5-05-29 11:58:46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1、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1)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2)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学严谨,抓住规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二、孔子的简介

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3、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三、孔子的老师是谁

1、鲁国太师。孔子虽然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但母亲却自幼对他严格管教,所以孔子才“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母亲利用父亲的老关系,请人带孔子去鲁国太师处学习礼仪,孔子在那里学习了各种自礼仪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举办各种典礼的程序制度,这应该算是孔子最早的一次系统学习礼仪。

2、无名车夫。孔子担任过管理牲口的小吏,在此期间认识了一个驾车技术很好的车夫,孔子就跟随他学习驾驭马车的技术,这个车夫虽然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但也算是孔子的一个老师了。

3、郯子。郯子是鲁国一个附庸小国郯国的国君,是二十四孝里“鹿乳奉亲”的主人公。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向鲁国大夫昭子回答了关于少昊时以鸟名官的问题,孔子听说后,就去拜见郯子,向他请教少昊氏时代的官职制度。孔子虽然当时只有二十六岁,但已闻名鲁国,郯子见孔子博学多才,却又如此虚心好学,非常感动,便倾其所知,全部奉告。

4、师襄。孔子28岁时(公元前523年,鲁昭公十九年),到晋国,向当时闻名于诸侯的乐官师襄学习琴艺,学了很久,翻来覆去只弹一首曲子,最后竟然体察到作者的为人风貌,跟老师说:这首曲子的作者就是周文王。师襄子很惊讶,对孔子非常佩服。孔子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都很强,所以后来到齐国听了《韶乐》后,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迷人程度。

5、苌弘。苌弘博学多才,《淮南子》是这样描述他的:“天地之气,日月之行,风雨之变,历律之数,无所不通”。孔子在齐国时便久仰其大名,后前往周国拜访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的知识。苌弘忠于职守,死的非常悲壮,他的血三年化为碧玉,所以后人经常说的“碧血丹心”、“苌弘化碧”、“碧血化珠”等等,都是由此而来。

6、老子。当时的河南洛阳是周天子的首都,是春秋时期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孔子一直非常向往,后来由鲁君资助车马费,南宫敬叔陪同前往洛阳。到了洛阳后,孔子详细考察了周公制定的全部礼制。在此期间,孔子还拜见了老子,向老子请教具体的礼仪制度,老子都为他做了具体详细的解答。